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0:1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中国人以吃见长,这一点,太平洋两岸的人民,包括中国人和美国人都会有同感。对于我这个常常穿梭于两地的人来说,对此就格外强烈了。但即使心里有“悟”,还会时常犯错。记得是去年回乡的第二个星期。

  已阔别20年的老朋友,电话中约我去他家里一聚。按照美国人的惯例,我买了一瓶酒,兴冲冲前往。门一打开,朋友一眼看到我手中的酒瓶,脸上的笑容瞬时变了样。“你这是
怎么了?”朋友的口气带着责备,甚至有一些愤怒,“我家里难道还缺酒?”我一时感到唐突。脸红一阵白一阵,想解释吧,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次遇到由“吃”而导致的“惊奇”是在同一个周末医学院院长的晚宴上。一同来的还有办公室的、医务处的、后勤处的几位处长。印象最深的是对座次的排定。好一阵子拉扯后,各就各位了,不巧的是,一位已在邀请之列的常务副校长原先因故不能前来,后来在晚宴开始之后又到了场。这一到场,可把我们已经排定的座次给打乱了。忙乎了一阵,总算安定下来。作为一个“外来客”,我却不知道朝向、主座、主客座、正座、偏座之别,但一次次的“重新定位”确实对中国人的“吃”别有一番感触。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吃的重要。六十年代,中国很多人缺衣少吃,什么都是计划供给,凭“票”吃饭,那时能去一趟合肥的长江饭店吃一二个小笼包子,就能回味几个月了。文革后,上了大学,去中国西南的鱼米之乡成都,却一直品尝30%的窝窝头滋味,“忆苦思甜”,至今难以忘却。再以后呢,到了美国,吃饭成了随随便便的事,朋友聚会,不是带一瓶酒,就是做两个菜,面子少了,“平等”的东西似乎已习惯了,谁知道这一习惯,到了中国又有点不习惯了。

  中国人是很讲究吃的民族。

  孔子说:食色,性也。把食作为基本需要的首宗。西方的马思罗也把吃作为基本需要之一。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在完成基本需要之后,很快就向安全需要、社会交往、个人实现迈进。为此好像对吃就并不那么情有独钟了。而中国人则不然。似乎满足这一基本需要之后,还要把它“做大做强”。发了财的老板们,总是离不开饭桌,酒桌。报载,中国2004年一年吃掉了2000亿,相当于一个长江三峡,一个青藏铁路。我认识的几位美国老师,每次到中国讲学,回美国后都要感触一番:中国人太客气了。言下之意,吃饭太浪费。这也难怪,与美国人的AA制,或者吃完饭很少剩菜,剩菜以后也要打包的消费习惯相比,确实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人有特定的文化:吃得精细,吃得有品位。当然,也吃出了特定的人群和文化特征。记得2002年春,学校的老师们为我回中国饯行。我们一行选择学校附近的费城唐人街吃中餐。为了对多年友情的怀念,一位美国老师提议在唐人街的中餐馆里,按照我,一个中国人的习惯,吃一顿“地地道道”的中国菜。在此之前,我中午和老美一起就餐,多是西餐,即使是到了唐人街,也就是宫保鸡丁、油炸春卷这一类“美国式中餐”,我知道,老美们也心知肚明。临行之前,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点了牛蛙,红烧鲤鱼,鳝鱼等。一席下来,老美们称赞是使他们大开眼界的一顿就餐。因为这些菜他们压根儿几乎未动过筷。美国人吃东西都是用刀叉一类,吃得快而粗犷,海鲜也以海洋的鱼为主:没骨头或者骨头极少。碰到牛蛙、河鱼一类,要吐骨头,还要从牙缝中吐出来,谁敢问津呢?

  中国的“精细”吃法,除了形式上的,更多体现在内涵上:办事、找人、托情、拉关系,常都是在酒足饭饱后成交的。这一点,老美们是望尘莫及的。

  人们说,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这些话用到吃上,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人口”二字把人与口紧紧相连在一起,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寓意。人离不开口,口的功能当以吃为先。就连扫墓祭祖,中国人也多以食物为供品,而西方人多用鲜花。曾经有一位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和我聊起在中国学习到的最经典的问候语:“你吃过了吗?”

  “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成英文呢?”我好奇地问道。

  “Hello”他稍稍思索回答了我。之后,又耸了耸肩,表示出无可奈何的神态。

  我无言以对。因为与“吃”相关的语言已经成了最普通的问候语,而在英文中,则好像仍然是一个空白。

  作者:许岗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