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迈向e“江南”(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8:36 东方网-文汇报
  ——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之际

  文/本报记者郑蔚

  在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在江南厂听到的印象最深的江南人的一句话是:“过去‘忆江南’,现在还要‘e江南’!”

  “忆江南”,江南厂14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不屈史、奋斗史和振兴史,这样的历史永远不应忘记;

  “e江南”,江南人又不满足于历史的自豪感,他们的目光望着远处的海平线,坚定地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的航标,豪迈地提出要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跨进“e江南”,开创新未来!

  一个个江南造船专家难忘的经历,为我们掀开了江南人科技创新的历程——

  戴林的故事:我看见“飞龙”从天而降

  1980年5月18日,南太平洋上空,晴朗少云,能见度大于20公里,“远望1号”、“远望2号”上的全体参试人员严阵以待。上午10时许,从遥远的祖国传来声音:“一分钟准备”,“五、四、三、二、一,点火!”火箭准时起飞,弹箭分离,船上每个人的心弦都绷紧了,船上所有的天线都转向火箭飞来的方向,180雷达、远测、经纬仪几乎同时传来发现目标的喜讯。当时,我有幸站在驾驶台旁,看到太平洋西北的上空,从蔚蓝的天际里穿出一个白色的亮点,由小变大,从一团白烟变成了一个火球,呼啸而来,仅几秒钟时间就坠落海中,“飞龙入海”还溅起了高高的水柱。全船顿时一片欢呼。蜂三直升机立即飞向溅落区,仅用5分20秒就完成了数据舱的打捞回收任务。从事后的数据处理中获知,“远望1号”、“远望2号”都准确及时地捕获了目标,拿到了完整的测量数据,精确地预报了落点位置。

  戴林,曾任江南造船集团的总工艺师,是一位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江南厂从事技术工作的老专家。

  过去,江南人是怎么造船的?戴林告诉记者,上个世纪40年代,江南人造船还是依靠“铆接技术”,那时,造船的钢板不是一块一块焊接起来的,而是用铆钉铆接起来的。船坞边竖着顶端装有滑轮的木桩子,将钢板一块块吊上去,然后再铆牢。这高高竖起的木桩子,有大约15米高,老师傅们叫它“冲天炮”。当时,世界上已经有了航空母舰,而江南人还在依靠“冲天炮”造船。戴林想了想说,上个世纪50年代,江南厂刚刚解放时,我们与世界的造船水平差距大约是50多年。

  上个世纪60年代,充满翻身感的江南人,也跨进了“焊接时代”。到了80年代,江南人还没有装备电脑,工程师靠拉计算尺工作。戴林记得很清楚,那时,他最先进的装备是一台手摇计算机。如果有了重要任务,就拿到别的单位的大型计算机上去计算。

  尽管技术条件这样“简陋”,艰苦奋斗的江南人还是造出了“远望”系列船队。戴林回忆说,“远望1号”在整个远洋航行期间,没有出现一次故障熄火、故障停车与停电事故,确保了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力地证明了“远望号”测量船的设计是成功的,建造质量优良,其水平已经接近当时国际同类船舶的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海上航天测量船队的国家。

  吕坚炜的故事:自卸船卸下冻住的煤块

  我记得那是1999年的冬天,很冷很冷的一个晚上。我们进行70800吨大型自卸船的卸船实效试验。这样的船,如果不自卸,可以装散货74000吨。也许你要问:这中间的4000吨哪里去了?500多吨是自卸装置,3000多吨是船体结构,可见自卸船的船体结构比散货船要复杂多了。当时,世界上这样的自卸船还没有,确实是高新技术船。但自卸装置究竟能不能将煤卸下来?那天晚上,船东、验船师、设备制造商都来了,事先在船上装了3000吨煤。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心里特别紧张,一旦卸不下来,就要返工;一返工,船就要脱期;一脱期就要被船东罚款。大家一直忙到天蒙蒙亮,煤块终于卸下来了,我很激动,禁不住去拿煤块,好像要和煤块握手一样。但拿到手里发现,煤块都冻住了。黎明前是最冷的。

  吕坚炜是江南集团的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船舶市场上普通散货船的竞争异常激烈,建造散货船几乎无利可图。江南毅然选择了开发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的技术创新路线。这是市场逼出来的,江南承受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始料未及的巨大压力,接连开发出1236TEU快速无舱口盖集装箱船、70800吨自卸船、22000立方米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和13700吨多品位化学品/成品油船等四型18艘高新技术船,这些船型的关键技术均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快速无舱口盖集装箱船全船配置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人驾驶”。随后,江南又预研开发成功了39000立方米、78500立方米全冷式液化气船。

  1993年,江南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国家首批四十家企业技术中心之一。1997年,江南又被国家经贸委批准列为全国首批六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1998年又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南、上海交大和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院还共同组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如今,江南已经建立起覆盖近期产品开发和中远期产品预研开发的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拥有近千名技术人员,一年的研发投入将近8000万元,形成了船舶CFD(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设计技术、船舶初步结构分析设计技术、串联造船法工艺等核心技术。吕坚炜说,江南为了实现中船集团提出的宏伟目标,将尽快培养50名高层管理人员、500名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5000名知识型技术工人。

  胡可一的故事:我梦想在电脑里造船

  我做过这样一个梦:在江南长兴基地新船厂的总工程师室里,有一个像多媒体屏幕墙一样大的电脑屏幕,我们就坐在电脑前设计新船:30万吨油轮够大的吧,它在电脑屏幕墙里看得清清楚楚,还可以三维展开……

  胡可一37岁时,就担任了江南厂的总工程师。江南厂的领导选择这么一位年轻人挑此大梁,是因为深知:数字化造船决定着中国造船业未来的命运。

  什么叫“数字造船”?胡可一有着独特的理解:数字化设计船舶,CAD/CAM/CAE等主体技术广泛应用;数字化管理造船,CAPP、PDM、CMIS等船舶建造信息支持系统的全面建立;数字化建造船舶,数控制造技术和与其配套的船舶建造设备/设施的普遍采用。

  江南厂搬迁长兴岛,不仅是生产规模的扩大,还将实现“数字造船”的质的飞跃:现在,江南厂虽然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造船技术,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按照图纸在电脑中建立三维模型,而将来则与世界上一流造船企业一样,先在电脑中建立新船设计的电子三维模型,然后按照电子模型出图纸;现在,江南厂已经从过去的“分段式造船”发展到“总段式造船”,将来要发展成“数字化的分道制造模式”。

  2008年年底,江南长兴一期工程将建成。在“数字造船”的引领下,江南长兴还将具有4个最大可以建造30万吨油轮的船坞,7台600万吨和800万吨的龙门吊,这将使新江南的技术创新能力紧追世界一流水平,年生产能力达到450万吨。

  “e江南”,这新一代江南人技术创新的“新地标”,将使江南长兴成为我国技术最先进、制造能力最强大的船舶生产基地之一。

  上图:鸟瞰江南造船厂,一片繁忙景象。
迈向e“江南”(图)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