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认真贯彻工会工作方针 推动中国特色工会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9:2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王兆国同志指出:“工会要发扬光荣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工会工作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这是新时期对工会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的关键所在,也是对中国工会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工会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是我们在新时期工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
义科学理论的优秀品质,牢牢把握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紧紧抓住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运主题,集中反映了工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突出了工会组织在新形势下的历史作用。“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会的具体化,是对工会的社会职能和基本职责的理论化。它与“三个最大限度”、“两个制度建设”、“五突破一加强”、“四个维护原则”、“十个必须坚持”、“五种能力建设”和“建设‘三家’工会干部队伍”构成了新时期工会理论的科学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鲜明特点。“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极具号召力、吸引力、震撼力和凝聚力。我们必须把全面贯彻工会工作方针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推动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认真贯彻工会工作方针,推动中国特色工会建设,必须努力做到五个始终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工会组织坚定的政治性和服务意识。中国工会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工会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必须和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工会工作的始终,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发挥好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是要把坚持党的“依靠”方针贯彻到工会工作的始终,积极主动地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落实,不断强化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就是要把坚持发展主题贯彻到工会工作的始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就是要把坚持团结统一贯彻到工会工作的始终,加大工会的组建力度,最广泛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党领导的工会中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是要把坚持服务职工群众贯彻到工会工作的始终,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真心诚意地为职工服务,不断增强工会的吸引力,把职工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认真贯彻工会工作方针,推动中国特色工会建设,必须努力营造五个和谐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工会组织具有的和谐性和建设意识。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和谐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无论国家和地区,无论部门和企业,无论社会和家庭,有了和谐就有了发展的基础,有了和谐就有了发展的希望。人和事事顺,家和万事兴,企和财运旺,国和必昌盛。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关键。工会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核心,积极推动和谐企业建设。要继续深入开展“双爱双评”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者与劳动者的和谐,使之达到共谋发展、互利双赢的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经营管理者与生产者的和谐,使之达到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促进发展的目的;要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努力营造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使之达到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要增强职工的改革创新意识,努力营造职工与时代的和谐,使之达到每个职工都能勤奋学习、艰苦创业、支持改革、勇于创新进而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目的;要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努力营造职工与职工的和谐,使之达到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互助互济、增进团结的目的。坚持建设和谐企业与建设和谐工会并举,坚持以人为本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重,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新路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认真贯彻工会工作方针,推动中国特色工会建设,必须努力搞好五个结合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工会组织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统揽工会工作全局,全面推动工会工作的开展。就是围绕着党的建设,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为党建服务,不断完善党工共建的新格局,加强非公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工会组建工作,切实加大吸收农民工入会的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的建会维权新路子,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基层工会组织的建设质量,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就是围绕着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创新工会活动方式,构建工作活动载体,把开展工会活动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工会服务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为推动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就是围绕着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正确履行好工会的维护职责,把调动职工积极性与切实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心实意地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让职工能够全身心地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围绕着工会工作的实践,切实加强工运理论研究,把加强工运理论研究与积极推动工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工运理论创新,发挥工会理论对工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是围绕着基层工会遇到的实际问题,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际,抓住典型,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切实加大推动工会工作的力度,真心实意地帮助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

  四、认真贯彻工会工作方针,推动中国特色工会建设,必须努力达到五个统一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工会组织富有的统一性和大局意识。工会组织在履行维护职责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把握住中国工会的性质,始终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维护、发展与维护、参与与维护、帮扶与维护的关系。企业不发展维权无基础,企业不兴旺职工没希望。抓党的建设不重视工建就是自断其臂,抓经济建设不依靠职工就是自毁其力,抓民主建设不尊重群众就是自失其基。因此,必须从加强党的建设的政治高度出发,坚持维护党的团结与维护职工队伍团结的统一性;必须从激发经济活力的整体要求出发,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维护企业利益的统一性;必须从维护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发展的统一性;必须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出发,坚持保障经营者的决策权与维护职工民主权利的统一性;必须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出发,坚持维护社会安定与切实解决职工实际困难的统一性。坚持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创造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互为依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五、认真贯彻工会工作方针,推动中国特色工会建设,必须努力确保五个落实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工会组织特有的忠诚性和责任意识。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工会又是在党领导下的由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因此说中国工会的命运始终是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党强工会强,党兴工会兴。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必须始终忠于党、忠于会员和职工,做党的路线方针的忠实执行者、职工合法权益的忠实维护者、困难职工的忠实帮扶者、改革开放的忠实支持者、民主管理的忠实推动者、发展经济的忠实促进者。确保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经验得到有效落实;确保职工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和企事业民主管理的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确保党和国家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工会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确保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得到有效落实。要在加大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上下功夫,在狠抓督促检查落实上下功夫,只有把这些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工会才能真正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也才能让党满意、让职工群众满意。

  总之,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体现了大维护观、长久维护观、根本维护观的思想,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对工会工作的要求,也得到了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及职工群众的积极响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运事业的发展。我们只有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努力做到五个始终、五个和谐、五个结合、五个统一、五个落实,切实提高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能力,切实提高组织职工、动员职工、依靠职工、服务职工的能力,切实提高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能力,切实提高工会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