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包公遗骨”的幕后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00:59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陈桂棣、春桃(《包公遗骨记》作者):“包公是合肥的骄傲,包公祠、包公墓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可谁知道,在清理包公墓的过程中,出现过那么多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冒出那么多意外之事,奇怪之事,令人发指之事,不可思议之事,潸然泪下之事,拍案而起之事,感人至深之事,发人深思之事。”

  “包公遗骨”的幕后故事

  经过5个多月的“与世隔绝”,一本以包公遗骨为核心的长篇调查纪实文学《包公遗骨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那一个个可歌可泣而又让人一嗟三叹的故事,让陈桂棣、春桃这两位报告文学作家“一直凝滞在心”。

  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8年,陈桂棣、春桃夫妇萌生了“写写包公”的想法。“当时,我们想知道的是,真实的包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让两位作家没想到的是,与当年合肥发掘包公墓的直接参与者、合肥市的文物工作者、著名包公研究专家程如峰的交谈,改变了他们最初的选题想法,“我们竟被发掘包公墓的故事打动了”。

  包公于1062年病逝于河南开封,并于第二年归葬合肥,史书上记载其具体位置在“合肥城东南十五里”,即现在的合肥市大兴集范围内。1973年,合肥市一家钢铁厂要建一座石灰窑,无意中发现了包公墓,一批可敬可爱的文物工作者,冒着那年头特有的风险,不仅清理出包公的迁葬墓和原葬墓,还发现了包公的“疑冢”、“衣冠冢”甚或“张冠李戴冢”,最后把包公一家老小三代人的墓群一个不剩地全都给发掘出来,“这在世界的考古史上可属罕见”。

  “可当时,这家钢铁厂为了这座石灰窑,竟让举世闻名的包公墓搬走,被挖出的包公遗骨,被迫送回了他的故里肥东大包村,并被当地政府要求“不准入土”一位包氏后人悄悄地将遗骨放在家中,这位后人死后,遗骨最终“难觅踪迹”。今天的包公墓里,只有程如峰送去北京的样本遗骨。

  以史为鉴的反思

  让两位作家感触更深的,还不是那些发生在“文革”期间的“破坏性事件”,而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包公井事件”。

  当时,程如峰等人正在为筹建新的包公墓而四处奔走,合肥市某些部门却以“规划已无法再变动”为由,要填掉合肥四中内的“包公井”。“包公井”是包公在担任庐州太守期间,见学生饮水困难而特意安排人挖掘的,是难得幸存的包公遗迹。程如峰心急如焚,但最终还没能“挽救”。

  “有些东西,一旦丢失,将永远不会再有”,“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陈桂棣、春桃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的今天,我们真的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永远不要再留下诸如《包公遗骨记》中所说的那种种的遗憾。。(本报记者章玉政)

  作者:曹海峰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