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摘掉“火炉”帽子 南京就凉爽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05:55 成都日报

  查看今日PDF版内容

  PDF版阅读说明

  摘掉“火炉”帽子 南京就凉爽了?2005-6-6 4:46:02

  事件:南京发文欲去掉“火炉”的称谓

  理由:“火炉”对城市形象有负面影响

  质疑:这种“强摘”行为缺乏科学依据

  6月3日上午,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正式“发文”,要求全市包括媒体在内的各个相关单位,今后在对南京夏季高温的报道时不再使用“火炉”这个词,这是继重庆、武汉之后,又一“摘帽”的“火炉”城市。

  正方

  “摘帽”原因

  “火炉”吓走夏季游客

  南京市宣传部副部长曹劲松在解释为何“摘帽”时,提出了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火炉”这一词并不是一个学术方面概念,而是民间称谓,南京被冠以“三大火炉”之一,与气象数据并不符合,无论是夏季最高温度绝对值,还是平均温度相对值,南京都排不上全国前三位。

  另一方面,他提出“火炉”对南京的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就是旅游业,一到夏天,游客首先考虑的是“避暑纳凉”,虽然南京拥有众多的人文、历史资源,但一听说南京是个“火炉”,人家可能就会害怕。而且从招商引资方面,“火炉”的称号没有正面作用。

  “摘帽”理由

  A、武汉能摘,南京也能摘

  据统计,南京这50年夏季极端高温的最低值为34.9℃,其中平均最高温度为37.2℃,夏季极端高温最高值为40.7℃,高温日数最少的年份为1999年,为0天,最多的为1966年,为35天,平均高温日数为16天。从长时段的气候特点来看,南京的夏天要比武汉和重庆凉爽,既然武汉、重庆两大“火炉”纷纷宣布“摘帽”,那么南京弃用“火炉”称呼也是理所当然。

  B、“火炉”有“熄火”趋势

  另外一项统计表明,南京近50年的夏季平均温度每10年下降0.113℃,呈现逐步“熄火”的趋势。江苏省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韩桂荣说,尽管最近两年的夏季高温出现了抬升的现象,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夏季高温的最中心并不在南京,而是在浙江、福建、江西和上海等地,他们的最高温度都要比南京来得高。

  反方

  各界反应

  对城市发展作用有限

  旅游方面

  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金卫东:如果南京的气候变得凉爽,对于旅游业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但他也提出,“火炉”的帽子不是人为戴上去的,也不是想摘就能摘的,关键还是看实际温度,游客在出行前看的还是当地的实际温度,当时当地的气象台预报才是最后的决定因素。

  招商方面

  南京大学教授:南京“摘帽”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好的,他们可能考虑到对整体城市形象的改变。但也应该看到,事实就是事实,并不会因为领导的意愿而改变,如果国外一些招商项目要考虑到气候因素的话,那他们肯定会向专业的气象组织查询资料,可以自己分析决定,并不会受“火炉”帽子的制约。

  专家说法

  “摘帽”依据并不充分

  南京大学一位气象学专家指出,1999年北京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城市气候及其灾害性气候》一书中,明确将南京列为沿长江三大“火炉”之一,这是建立在众多的气象数据之上的,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火炉”这个称谓是过去很长时间里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民众的感受,同时也得到了各地气象台的科学印证。虽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南京的酷暑年份比以往是有所减少,从平均来看,十年平均温度下降0.113℃,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南京可以“摘帽”。

  有专家指出,“火炉”只是一个民间称谓,“摘帽”能否促进城市发展有待事实验证,如果“摘帽”更多的是建立在政府意愿基础上,而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这种“强摘”行为就值得商榷。据现代快报

  首 页

  要 闻

  国内要闻

  国际要闻

  城市报道

  区县报道

  党报热线

  体育报道

  财经报道

  证券报道

  文艺报道

  副 刊

  专 刊本网站信息由四川新闻网维护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2005成都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