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纺织品十日喜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10:48 新华网 | ||||||||
短短10天之内,中国政府对中美欧之间贸易摩擦的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这让中国1900万纺织品行业人士,冷不防大悲大喜了一场。 面对配额取消之后,美国、欧盟相继对中国启动纺织品特保,中国政府先从大局出发,于5月20日决定对中国74种出口纺织品大幅度提高关税,这被业界视为“退让”之举。
孰料10天后,中国政府又宣布取消出口关税,以让中国人大快人心的强硬态度表明,要为中国纺织品企业谋利益,针对欧美向中国企业施加的“半斤重担”,中国要为他们卸下“八两包袱”。 欧盟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颇为惊诧,随即表示愿意和中国继续谈判。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也坐不住了,临时从俄罗斯的访问途中折道中国,计划6月5日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谈。 古铁雷斯出访前曾经表示,美国有权对中国进口美国的纺织品征收保护关税,美国不会因中国的行动而退缩,他这次访华就是要向中国解释美国的立场。 中欧美三方都站在本国立场上各持己见,不依不饶。这场在中国刚刚迈入WTO门槛之后首次遭遇的纺织品贸易摩擦逐渐升温。 而《瞭望东方周刊》调查后发现,处于漩涡中心的中国纺织品企业,经历了一场大悲大喜之后,忧虑仍然没有减轻。 欧美特保 在5月13日、18日,美国决定相继对中国的7种纺织品实施特保,而欧盟也对外宣布,将对中国的两种纺织品启动特保程序。 中国政府一方面谴责美国的做法,积极与欧美斡旋,一方面从大局考虑,以中国纺织品企业遭受创伤为代价的和善诚意,酝酿对中国纺织品实施出口关税。 时隔几天,中国政府就决定从6月1日起对中国的74种出口纺织品提高出口关税,而且大部分的出口税率增加了4倍。 “中国期望以退为进,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嘛,期望以此能够减少贸易摩擦。”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顾庆良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 “和为贵”的政府策略使得中国投资者对纺织品企业的信心大幅受挫。5月23日,上述决定宣布后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日,中国沪深两市纺织股全线下跌。 但是,退一步没有海阔天空。 在中国宣布提升出口关税之后,欧盟、美国相继表示欢迎。但5月23日,欧盟纺织品委员会无视中国努力,通过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提议,同意对由中国进口的两种纺织品启动“紧急特保”程序。 5月25日,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与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布鲁塞尔就纺织品纠纷会谈,欧盟以中国遏制纺织品出口的政策力度不够为由,未能与中国达成共识。欧盟甚至研究要对从中国进口的另外七种纺织品实施限制措施。 中国的妥协没有换回期望的结果。 5月30日,中国政府放弃原来的“以退为进”的策略,做出决定:对2005年1月1日开始征收出口关税的148项纺织品中的78项产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原定于2005年6月1日提高或降低出口关税的相关产品同时取消。 强硬态度 在中外人士惊诧眼光注视下,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5月3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传递出中国政府面对美欧对中国纺织品设限问题的强硬态度。 “欧美援引242条款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是缺乏根据的,是不正确的。” “对中国的产品设限,不仅违反WTO,而且是歧视性的,我们坚决反对。” “你们对中国产品采取设限,我们就相应地调整我们的政策,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 关税的取消,薄熙来的表态,令中国纺织企业界长出了一口气。有纺织品企业在单位的黑板上写上:特大喜讯——关税取消了! 上海纺织品商业协会会长赵美娣喜滋滋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关税取消了,对我们纺织品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啊!薄部长说了你加半斤压力,我撤掉八两负担,纺织品企业很要听这样的话的。” 这么短时间内,国家政策发生急速逆转,应该说是不常见的。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原本就反对提升关税,这次关税取消之后,这位讲话快人快语激情洋溢的学者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电话采访时说:“我们不要寄希望别人会被你的善意感动。我们争取主动采取应对措施。” 顾庆良也向《瞭望东方周刊》发表看法说:“我们不能老是退让,这次还是要有攻有守,结果还是为了求协调发展,求双赢。” 纺企之忧 《瞭望东方周刊》在长三角地区采访数家纺织品企业后发现,对这些纺织品企业而言,接下来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令人头疼。 顾先生是上海云和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他和他的德国客户,最近通过电子邮件频繁交换两国在纺织品出口方面政策的最新动向。 顾先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家德国客户每年在顾先生的单位采购的金额有百万美元之多,对他们来说,是个大客户了。这家客户是为德国的超市做采购,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办事处,从土耳其转到中国做采购时间不久。但是最近的政策变动太大,他们也不敢签单子了。 “原来说要征出口关税,德国客户还是觉得我们的产品有竞争优势,愿意提高价格从我们这里采购。这个我们是不怕的。现在最怕的是,6、7月份一旦欧盟他们决定设限了,配额费超出了客户的承受范围,货出不去,我们就亏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敢下单子啊。” 如果欧盟设限,客户不愿意承受过高的进口成本,很有可能就再转移到土耳其去。这对顾先生以及他们的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 据顾先生说,他们的德国客户已经向欧盟商会写信反映他们的担心了,目前还没有得到答复。 小企业如此,大企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浙江恒逸集团是浙江当地一家总资产近50亿的明星企业。但是,他们同样要面对欧美特保政策不明,不敢签单的烦恼。 “做生意怕的就是你不知道会出什么政策。美国人出政策跟欧盟还不一样,他不跟你商量。现在我们接单子一直接到7月底,要设限总要先调查,然后出政策,大概要两月时间。所以8月份以后的,原则上我们就不接了。” 恒逸集团外贸公司总经理徐尧兴说,“现在我们不是关心国家大事了,变成关心美国大事了。” 纺织品企业的忧虑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更加迫切。由于去年10月美国对中国袜子设限,结果到今年5月19日,中国就全部用完了出口数额。 据徐尧兴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目前70%的袜子企业已经停产,明年的配额今年11月底才下来,有的小企业撑不住,极有可能就要倒闭。 而这样的遭遇下一步到底会落到谁头上,是中国纺织品企业最为揪心的事。 数字分歧 其实中国纺织品企业不敢接欧美的单子,不是从最近中美欧贸易摩擦开始的。徐尧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今年1月1日,取消配额之后就开始了。 “那时候是不知道行情怎么样,不敢签单。4月15日的广交会上,欧美的客人来的很少,签约的也很少,那时就已经很明显看出来了。” 既然很少签单,造成如今让欧美挥起“特保大棒”的中国纺织品出口量激增的罪证又是怎么回事? 徐尧兴给《瞭望东方周刊》解释说,“今年一季度纺织品出口的激增,主要都是去年年底做的货,就等着1月1号取消配额那天,大家宁愿趁还没设限的时候,把产品放到美国的仓库里。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人民币要升值引起的,大家不想让自己手上的利润损失嘛。” 根据美国商务部4月1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美国设限的棉织衬衫和裤子两种中国纺织品进口分别达到7830万件和7410万条,分别同比增长了1258%和1521%。 但是,足以佐证徐尧兴分析的另一组数据是:今年3月份开始,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幅就显著回落。3月份当月出口增幅只有3.28%,而1-2月出口增幅高达29.69%。2003年3月、2004年3月出口增幅分别为32.31%、25.66%。 数字比较之后,不难看出中国纺织品在中国多方政策的控制之下,以及欧美对中国纺织品的抵制态度之下,已经在急剧下滑。 数字理解上的分歧,正是此次中欧美贸易摩擦的关键问题。欧美以中国纺织品进口激增,扰乱了当地市场为由,决定再次对中国的纺织品重新设限。 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明确表示:“欧美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地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冷战思维 尽管,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目的还是为了中美欧贸易问题能够协调解决,但是,此次表态使中美欧贸易问题骤然升温,如果协调谈判不好,双方会否走向剑拔弩张的境地? “双方都还是有牌的,实在不行,我们可以向WTO上诉,这是我们应该得到权利。当然要去争取。”顾庆良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然而,中国纺织品企业在取消关税的情况下,可能再次通过各种渠道出口,造成纺织品价格再次走跌,这成了不少纺织品企业,以及他们的国际客户最为担心的事。 “大家一窝蜂要出口,如果没有一些限制,打价格战,做生意做涨不做跌,客户也恐慌,也不敢跟我们做生意啊。” 徐尧庆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企业的产品因为质量要求严格,价格上没有优势,打价格战打不过别人。我们有些客户已经对这个很担心了,到时候,国内竞争激烈,大家都把价格往下拉。到了国外他们的竞争也会非常激烈。” 国内纺织品企业在出口中,大打价格战,互相拆台,已经成为此次国内人士反思中美欧贸易摩擦最为诟病的问题。 “纺织品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向温州打火机一样,形成同盟,这样大家的利益才不会受损。” 上海纺织品商业协会会长赵美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5月份,他和长三角地区的几家行业协会同仁和企业代表一起,达成了一项《长三角宣言》,就是促使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品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大多数人把解决贸易摩擦的金钥匙,放在纺织品企业的结构升级上,认为中国纺织品企业不能满足于做低端的来料加工,而应该积极形成自己的品牌,制造高附加值的产品。似乎这样做就不至于对他国造成威胁。 江苏省纺织集团退了休的原总工程师林厚林对此不以为然,“纺织品结构升级是永恒的主题,不是说升级了就没有贸易摩擦了。还会有,只要他们国家的纺织品行业还存在,而我们的纺织品还具备优势。” “现在的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是国际贸易问题,也不单纯是国际经济问题,而是国际政治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不公平的贸易环境。说到底,还是欧美国家的冷战思维在作祟。” 贸易问题泛政治化,这也许才是中国纺织品企业背负的沉重包袱。《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高艳平报道(责任编辑:周庚虎)(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