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破解改革攻坚阶段难题:“铁三角”是最后“堡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11:03 中国新闻网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2005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上,用更大的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近来,温家宝总理也反复强调,早改革比晚改革好,否则积重难返。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攻坚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国有大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和传统的政府职能的改革。有人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的“铁三角”,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和基础部位,也可称之为难以改革的“堡垒”,所以才有攻坚之说。

  国企改革要解决三个问题

  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支撑点,所以当年在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就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整个改革的中心环节。20多年过去了,国企改革的进程如何呢?

  国企改革总体上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产权明晰,二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及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主辅分离及内部管理体制的深层问题等。上述问题从规模上看,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已经改制,产权问题已基本解决,能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参与市场竞争。相比之下,大企业的产权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国有资产管理层次看,县一级的企业基本改完,地市级的企业改革面约占90%,省级企业的改革面也占70%。可见,所谓国企改革滞后,主要是指中央管的企业改革滞后。

  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独资企业除外),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有一位企业的老总说:“作为国企改革20多年的亲历者,我砸过‘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搞过承包,企业管理体制也改过几次,这些做法短期有效,时间长了还是不行,最后我认识到,国有企业产权不改革,其他所有的改革都不过是做虚功。”这话讲得十分深刻,也很生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所谓市场交换,表面上看是商品交换,其背后实际上是各自产权在交换,体现的是彼此投资成本的损益。否则,交换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市场经济、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作为一般基础,以产权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存在为根本条件的。离开产权主体清晰这个条件,商品交换就失去内在的动力,竞争规律就不会给企业带来压力,价值规律也不会发生作用。形式上热热闹闹,其内容还是按计划经济老一套行事是不行的。理论上的坚定性,应表现为行动上的彻底性。

  以中央企业为例,如果把所属企业分分类,区别对待,就可能有所突破。目前属国资委管理的企业有181家,资产超过全国国有资产的一半,不仅规模大,产业多,个体差异也很大。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两国一重”与一般竞争性企业。属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产业的骨干企业,可按国家独资或控股经营,主要是在增强活力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一般竞争性企业,可采取多种所有制多元投入的混合所有制股份企业模式进行改革。国有资产可以有计划、分步骤、有选择地退出竞争领域。中央企业大的资产上万亿,小的只有几十万。对集团公司内的中小企业,完全可以根据中央“抓大放小”的原则,放开放活小的,腾出手来做大的。中央企业中也有一批亏损企业,有的早该淘汰,留着它们耗费是个无底洞,应下决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总之,国企改革,应在解决产权明晰、多元投入这些根本问题上做文章,争取有所突破,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

  政府职能转变是改革攻坚的关键

  “银行是企业,不是政府的提款机。”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实际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提款机的角色。本来银行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货币资本商品的企业。但由于货币资本商品是价值形式,与千差万别的普通商品不同,资本商品具有同质性,体现了购买能力。这种同质性在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市场供求,这就使银行具有二重性,既是企业,又直接影响经济供求总量的平衡,具有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

  当中央银行成立以后,银行的二重性分别由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承担。国有商业银行是企业,中央银行作为管理银行的银行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负责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直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不是真正的企业,中央银行也讳言执行政策的独立性。这可能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金融机构改革攻坚没有完成的实际情况。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法》出台多年,但并没有真正实行。银行奉命贷款给国有企业或国家新建项目的现象大量存在,以致造成银行不良贷款高达3万多亿元。而巨额不良贷款又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进行,从而形成了传统银行与企业关系的不良贷款和银行产权改革艰难之间的恶性循环。实践证明,抓住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突破口,通过银行与政府合作批量处置不良资产可能是现阶段比较有效的途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及其各个部门是经济运行的主体,通过集中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计划配置资源,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市场经济体制则完全不同,企业是经济运行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自主决策投资,进行资源分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际上是从以政府为主导,一般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个连体“三胞胎”向政企分开,银行和企业各自作为市场主体转变,这才真算是“脱胎换骨”。从国有企业向真正的多元投入的现代企业转变,必须是政企双转的联动过程。国企改革滞后,在相当程度上是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必然成为改革攻坚的关键。

  应该承认,在20多年的改革中,政府在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机构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可以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得到说明。但是,在政府主导下推动改革和发展,虽然是我国渐进改革的必然过程,却不能继续长期下去。因为我国目前市场体系的发展很不平衡,一般商品市场大体放开,而资本和土地等要素市场并没有形成,价格很低,政府依靠自身的权力轻易地就能套取已经市场化的商品价格与还没有市场化的资源的价格之间巨大的差额“租金”。这也是党政干部腐败严重、屡禁不止的深刻体制根源。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只有政府转变职能,从对企业和市场的直接干预中抽身,真正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才能有效地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使其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还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的学者提出,政府职能转变不仅要解决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还要解决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关系,笔者同意这种看法。

  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问题是宏观调控是以市场经济运行为前提,还是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前提。答案显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这种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定位。那就是政府要千方百计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市场竞争游戏规则,准确有效地反映市场信息,尽量运用经济手段、法制手段,必要时运用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引导。这当然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目标,但积极朝这个方向逼近,才会更自觉地组织改革攻坚的合力。

  (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臧志风)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