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与非哲学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0:33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王雨辰

  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而且产生了一批具有创新性质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着科学化与非哲学化的倾向,这些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科学化倾向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科学化倾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部分研究者基于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无法正确地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职能的关系问题,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意识淡漠这一现实,提出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意识,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独立性。但他们由此否认作为中国现代化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变成了研究者的自说自话,斩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与政治的内在关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变成了逻辑推演和概念游戏的场所。

  其二是部分研究者基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实的关联,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归结为一种知识之学,而非智慧之学。上述科学化倾向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

  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意识原本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为长期以来,由于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教条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意识形态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彰显,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对于马克思主义阵营内的这种状况,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曾经指出:“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宣传鼓动上,而本来,我们在从事斗争行动的同时,理应有了解情况和进行学习的权利和义务。”其结果是:“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除了信念以外,没有任何可靠的大陆可言。”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不仅使我们无法科学地回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各种挑战,而且无法真实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特质。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意识就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并从理论上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革命性质与哲学特质,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面对的理论问题与时代问题。

  但是应该看到,和其他一切哲学不同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产生起就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工具,它始终关注着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现实命运和价值实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科学化倾向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实的这种内在关联,甚至要尽量斩断这种内在关联以显示其理论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其结果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沦为理论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出现了理论研究者各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表面上呈现出一片喧闹和繁荣的景象,但其背后却是概念的游戏与逻辑。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现代化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被看作是一种“官方哲学”或政治话语,它既无学术性,也无独立性,不够格称之为“哲学”。显然,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也不可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一种“知识之学”,而忽视其作为“智慧之学”的功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行使其职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表面上看抬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但实际上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为一种实证科学,丧失其应有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向度,同时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降低为一种近代意义上的知识论哲学。实际上,马克思正是通过超越近代意义的知识论哲学而实现哲学的革命变革,它集中体现在哲学原则、哲学对象、哲学功能和任务等方面的根本变革上。通过这一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原则和基础,把“人类社会”和进入人类实践中的自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把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作为哲学的任务和价值目标,而不再像近代哲学那样仅仅停留于描述和解释世界,而是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化倾向的问题正在于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功能和价值批判功能,自然也就无法真正突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非哲学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出现了所谓“教科书批判情结”。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学术界除了批评它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和内容陈旧之外,还批评它无法解释和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实现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边缘化。部分研究者基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批评,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对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这原本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或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探讨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答案和具体途径,或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主要归结为政治宣传和对现实合理性的证明与辩护。上述两种倾向实际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验化、破碎化和非哲学化,它只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实之间保持一种虚假的关联。

  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哲学化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源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哲学万能论”的观念,即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应该是无所不能的。在这种“哲学万能论”的支配下,哲学不仅长期处于人们生活的中心,而且也常常成为评判具体科学正确与否的标准,以至于代替具体科学行使其职能。“哲学万能论”不仅混淆了哲学和科学的界限,看不到哲学虽然和现实存在着内在关联,但是哲学总是通过具体科学这一中介,通过哲学反思批判,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论和价值论指导,而且决非像具体科学那样直接面对现实问题,提供其具体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因此,一旦要求哲学像具体科学那样解决现实问题时,其结果就使哲学经验化、破碎化和非哲学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哲学化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则在于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毫无疑问,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它就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学说,同时又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意识形态。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承载着其意识形态职能,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发挥其意识形态职能。这个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反复引发激烈争论的问题。具体来说,恩格斯逝世以后,曾经出现了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想来理解、阐释唯科学论的决定论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职能;随后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意识形态,必须重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作用;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又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做法,淹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独立哲学理论学科的意义;而这又引发了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科学性和意识形态职能关系的考察,要求其意识形态职能发挥的基础应该建立在作为科学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上,而不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价值性功能代替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分析,这些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质认识的逐渐深化。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职能,其意识形态的内容则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人民的利益与需要,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意识形态职能的发挥又不应该诉之于政治说教,而应该以哲学的反思性、批判性和理论性的方式进行,通过哲学的说理和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性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真正走进人们的头脑,占据人们的心灵世界。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科学化和非哲学化倾向是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的,其核心也就是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性的关系,而要科学地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厘清哲学和科学、哲学和政治的区别与联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借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回避现实,只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也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科学严密性,又只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实保持一种虚假的联系。上述两种做法都不可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