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校中校”竞相上马只为钱(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6:50 重庆时报
“校中校”竞相上马只为钱(组图)
重庆市万州二中校长冯李平在接受采访

  截屏图
“校中校”竞相上马只为钱(组图)
“校中校”的存在挤压了义务教育的空间

  截屏图

  核心提示

  6月6日,在央视《焦点访谈》透视“校中校”节目中,记者调查了重庆市万州区,结果发现,这里最好的初中都办了所谓民办的“校中校”。所谓的“校中校”实际上是打着民办学校的名义,规避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律,实行高收费的另一种手段。

  为收费合理挂民办牌子

  全国的“校中校”大多是在1998年前后兴起的,据重庆市万州中学校长何大胜讲,公办和民办的两种性质的学生比较早就有了,1998年之前就有少量择校生。

  很快,择校生变成了择校班,迅速膨胀。但对于学校来说,一个难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招收收费生明显违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为了突破这一点,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合法化,挂上民办学校的牌子,就迅速成为众多名牌学校不约而同的选择。

  重庆市万州二中校长冯李平表示,当时这么操作时,没有文件或者是精神传达下来,没有这方面收费的政策依据。

  虽然万州区最好的几所中学的初中纷纷换了牌子,但是学校性质并没变。万州中学校长何大胜告诉记者,部分老师由公办中学进入了民办的三峡中学,但老师的工作性质、档案存放地,包括本人身份都没有变化,至今仍是万州中学的教师。工资还是由市里发的人头费。

  “民办”初中蓬勃兴旺

  短短几年内,“校中校”纷纷上马。以记者调查的万州区为例,最好的学校万州二中和万州中学以申办市级示范高中为“契机”,顺势先把初中剥离,全改为所谓民办。但记者采访时看到,示范高中至今还没有办成,而民办初中却蓬勃兴旺,年收入700万~800万元。

  同时,属于万州区的好学校万州三中和普通中学、国办中学也紧跟了上来,但他们几家是完全中学,必须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同时还将挂上民办的牌子挣钱,于是只好搞成“一校两制”了。

  调查中记者看到“校中校”的现状是,在收费杠杆的作用下,“校中校”的队伍日益壮大,而且逐渐蚕食着义务教育的空间。据重庆市万州区国本中学教导主任陈道凡介绍,他们第一年招了三个民办的教学班(当时公办占三分之二),第二年招了四个班,招的人数在上涨,收的价格也在上涨。四年后,这个比例调过来了,民办占了三分之二。

  一个学生要交11000

  万州是三峡库区,困难人口多,而学校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为学生打算。家境差一点的孩子往往进不了好学校。重庆市万州区移民朱国德说,他们希望孩子能进这些好的中学,但要交11000元,如果是分数考低了要交上15000元。

  采访中,记者看到的却是学校在看行情,如果想上好学校的孩子多了,还准备涨钱。

  “校中校”实质是公办

  而“校中校”究竟该如何定性呢?在万州二中校长冯李平看来,“校中校”应该是学校举办的学校。而万州区教委主任李雪野认为,从产权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它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民营这样一种形式,主体应该是国家的。万州区三峡中学学生则称,当时招生的时候就说这是“校中校”。

  在学校记者了解到,向学生收来的钱,学校还不能全都自己花。据万州二中校长冯李平称,财政局统筹的比例是30%。同时,万州中学校长何大胜讲,万州区教委盖大楼缺钱,从他们那儿借了900万元。冯李平则称教委借了他们学校1000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挂着民办牌子的“校中校”实质是公办,之所以要费这么大的周折去改头换面,关键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高收费这个问题上,设法突破《义务教育法》的约束,而对于这一点,从几位校长到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否认。

  “校中校”实际是高收费

  从记者的调查可以看出,“校中校”的背后实际上就是高收费,它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损害了公众的利益。由国家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办学校,肩负着为适龄儿童提供义务教育的法律职责,寄托着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梦想,而公办学校以“校中校”的形式向义务教育的对象收取高额费用,则无疑与《义务教育法》的出发点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如果任其蔓延,义务教育将失去其普及初等教育的初衷。我们不该让义务失去刚性,不该让梦想被金钱拴住了翅膀。据央视《焦点访谈》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