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绿色”的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9:10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谋发展后发不后,奔小康池州不迟。”这是一位将军到池州之后发出的感慨。

  诚如此言。十几年来,池州一次次爆发出力量向上腾跃。到2003年,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增幅甚至一度居全省第一;到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不甘落后的池州,真正刷新了人们对它的记忆。

  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池州有什么能量谋崛起?作为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如何破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难以并行的难题?初夏季节,记者走进池州,努力探寻这个后发城市的崛起之谜。

  17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一行干部模样的人走下长江轮渡,踏进池州。熟睡的小城也许不知,这几个从皖江北岸过来的人,就是刚成立的池州地区“第一批过江干部”。那晚他们眼里的池州,黑灯瞎火、满眼荒凉。

  池州的落后,缘于多舛的命运。从1949年开始,池州市共有着“两撤三建”的特殊经历,这使池州成为政策的“洼地”,在很长时间内得不到国家政策资金的倾斜。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池州几乎没有大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直到今天仍没有一寸高速公路和一寸铁路。在1988年第三次设立地区后的一段时间内,池州地区经济踯躅不前,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处在全省“锅底”,GDP增长速度徘徊在2%%左右。在经济总量上,它是我省唯一GDP未过百亿、财政收入未过10亿元的城市。

  “池州的落后固然有客观原因,但关键是观念的落后。”市委书记何闽旭分析说,池州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农耕,老百姓满足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小富即安’,缺乏开放的气魄,工业经济在池州长期被忽视。”

  “池州要发展,必须发展工业。”1999年,池州确定“工业立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自此,池州决策层在全市发动了三次思想大解放的讨论。

  大讨论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池州人的心灵,“端着资源‘金碗’,却吃着经济‘稀饭’”,池州人暗暗惭愧。因为从资源上看,池州并不贫穷。400公里皖江,池州占据了162公里,在皖江开放开发中,池州得天独厚。从自然资源看,池州至少有农林、矿产、生态、旅游、岸线五个优势。境内矿种达40余种,其中非金属矿的品位和质量,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

  一次次的分析讨论,池州人终于廓清思路:必须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作为一个生态示范区,要实现经济起飞,不能走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高耗低效等历史性失误。“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池州市明确提出,必须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探索一条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知耻而后勇。”池州人不等不靠,朝着科学的发展蓝图迈出奋起直追的脚步。

  “绿地”起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池州最独特的比较优势。池州地处长江南岸,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57%%,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之地。借“绿地”起跳,把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是池州必须迈出的一大步。

  建设生态环境,池州人毫不懈怠。他们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实施江堤除险加固、移民建镇、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清溪河治理就是他们的大手笔之一。清溪河是池州贯穿城区的一条河流,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治理,河道多处被隔断,污染严重。2003年,池州出台清溪河综合治理方案。5月29日记者在池州城看到,该项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按照规划,李白笔下“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的美景很快就能重现人间。

  立足生态环境,以生态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池州同样步履匆匆。1998年,启动生态村建设,现已建成省市县级生态村68个;2001年,启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生态型农业体系……“池州将成为国家生态城市”,池州人底气十足。因为现在的池州市已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是第一批国家生态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16个地方试点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自有一片旅游乐土。该市九华山被称为“莲花佛国”。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大历山等自然景观和珍贵的贵池傩戏等人文景观,引人入胜。

  不能把风景区“养在深闺”!以建设世界级旅游地为目标,池州夯实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境内旅游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构建以九华山为龙头的大产业、大市场的旅游格局,推动池州向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迈进。现在,旅游业已成为该市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近10%%。

  “高地”崛起

  池州落后,落后在工业。工业之所以薄弱,就在于没有拉动力强的大项目。自提出工业强市目标后,池州市开启招商引资大幕,出台优惠政策,以期借助“外力”推动池州工业发展。

  然而,心急如焚的池州人不是饥不择食,唯“商”是举。相反,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对违规操作、浪费土地项目,对单纯卖资源、低效益项目,池州关起大门。仅去年上半年,市环保局就否决20个污染严重的招商项目。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池州市定下一条“铁规”:发展经济绝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生态区,池州对入驻企业设置的不是“门槛”,而是一个“高台”。

  进驻“高台”的设置,看似是限制,而对于有眼光有见地的投资者来讲,更具吸引力。2001年牵手池州的海螺,就是对池州情有独钟的企业。“将国内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建立在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升金湖边缘,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池州海螺总经理助理夏良说,海螺要发展,更要保护环境,因此公司始终贯穿环保至上理念。仅噪音专项治理一项,去年就投入6000多万元。2004年池州海螺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上缴税收2.5亿元。

  像海螺一样,越来越多的投资商青睐生态池州。上海宝钢集团、马钢公司、国风塑业等一批上市公司纷至沓来,印尼金光集团、香港韦确超新材料有限公司等跨国公司前来抢滩,比利时Lhoist耐火材料、法国的E鄄MEI超细粉等大项目接踵而至。近年来,在池州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呈递增趋势,大项目的到位资金占总到位资金的50%%以上。

  目前,池州招商引资中70%%以上为工业项目,工业对市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50%%。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4.8亿元,增长17%%;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80,超年度目标70个百分点。

  工业的发展,带动池州经济快速增长。到2004年,多项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前移,一些主要结构指标增幅是1988年以来最大的。如财政收入增长了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杏花枝头着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随着众多大企业、大项目规模集聚效应的释放,池州崛起的春天指日可待。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