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粮改颇具成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10:09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本报讯自2002年初开始的部分地区试点改革至今,我省粮食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财政部日前专门发出通知,在充分肯定安徽在推动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方面成绩的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区)学习安徽财政的做法,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存量,推动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2002年初,粮食改革率先在我省天长市和来安县进行试点。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生产的粮食,同时国家放开粮食收购价格,将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而补到流通环节的粮食补贴,调整为补到生产环节,即“暗补”变成“直补”
。这项改革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据了解,改革之前,我省为了实行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每年支付粮食企业的补贴资金就达三四十亿元,但农民真正得到的好处却非常有限;而在实行了粮食直接补贴之后的2005年,我省粮食直接补贴资金达到8.65亿元,平均每位农民至少可以领到15元钱。

  我省粮食改革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让全省国有粮食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长期以来,尽管政府每年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给予粮食企业巨额补贴,但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却非常严重,“老账、老粮、老人”给国有粮食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在实行粮食改革之后,2004年,全省国有粮食企业当年实现盈利1.22亿元,实现了从“计划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我省国有粮食企业去年实现盈利1.22亿元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长期以来,国有粮食企业境况尴尬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1998年之后的几年里,全国粮食企业陆续形成了1000多亿元的亏损挂账;而在此之前形成的亏损挂账则高达2000亿元。正由于存在这样的背景,在中央有关部门看来,安徽国有粮食企业实现了盈利不啻于“天籁之音”。

  不仅如此,安徽国有粮食企业“老粮、老账、老人”问题的妥善解决,更为我国粮食市场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些学者认为,“老粮、老账、老人”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粮食市场化的前提和关键,同时也是此次粮食改革最大的悬念。而我省的先期改革则为这一悬念的释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早在2003年初,我省粮食改革就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央高层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当时甚至作出“负重前行”的评价。如今,两年过去了,虽然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本报记者方伟阳)

  作者:方伟阳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