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党际交流为两岸经贸发展带来新契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17:00 中国台湾网

  今年4、5月连、宋大陆行的积极影响使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局面,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有了新契机,令人注目的是,现阶段两岸农业合作与旅游合作正形成两岸经贸往来的新热潮,并有突破性的进展。事实上,连、宋大陆行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除了相关合作领域的扩大与突破外,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大大改善了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环境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环境明显改善

  众所周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自1979年恢复发展以来,尽管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过程却十分艰难曲折,种种政治方面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一直是两岸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今年以来,中央积极、务实地调整了对台政策,连、宋大陆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效应,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政治环境因此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主要表现在大陆方面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做到认识明确与法律保障;而台湾当局长期顽固坚持的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受到空前的压力。

  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但同时,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却在不断发展与扩张,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对峙,甚至陷于严峻的危机状态。人们感受不到两岸关系运行中“以经促政”的成效,看到的却是“经济热、政治冷”的巨大反差。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并怀疑两岸经贸关系的作用,不少人认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没有发挥遏制“台独”的作用,反而有助长“台独”势力发展之嫌,进而主张修改或调整大陆一直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政策。这种对对两岸经贸关系作用认识模糊的倾向是十分不利两岸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

  今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三点是“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其中指出,“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事关广大台湾农民的切身利益,要切实解决。如果两岸客运包机实现了“节日化”,还可以向常态化发展。两岸货运包机问题,也可以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交换意见。……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在这里明确说明了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除了繁荣两岸经济,具有经济意义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有利于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这对于大陆方面统一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会谈,胡锦涛就当前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再提出四点看法。第二点是,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新局面。再次说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是大陆对台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今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全球关注。而这一法律的出台,也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法律环境。一方面,大陆以法律的形式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这就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所需的和平稳定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该法中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等发展两岸关系的活动。并特别强调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由此可见,大陆对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鼓励与推动已上升到法律保障的层次。

  在台湾方面,台湾当局出于“台独”政治立场害怕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因此长期固守限制性的两岸经贸政策,这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的最大障碍。多年来,迫于岛内台商及工商团体的压力,台湾当局也不得不逐步放宽一些限制,但是来自少数台商及工商团体的个体的、分散的压力并不足以形成足够的力量促使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政策做大的改变,台湾当局对相关开放措施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甚至做出开倒车的举动。如,在大陆《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台湾当局就宣布暂缓推动货运包机,两岸开放政策重新评估。随后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与大陆方面达成以两岸经贸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十二点共识”,并引发了岛内新一波“大陆热”,台湾当局又急忙抛出“七点结论”,要紧缩两岸经贸交流。

  但在连、宋大陆行之后,台湾当局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一方面,连、宋大陆行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政党对话的新格局,而不论是国民党,还是亲民党均积极致力于推动符合台湾同胞利益,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两岸经贸关系,这就使台湾当局长期以来的政策取向受到政党方面的强大压力。另一方面,连、宋大陆行激发并凝聚了岛内要和平、要发展,赞同两岸加强交流的广大民意,台湾当局限制两岸经贸关系的政策面临了强大民意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尽管民进党当局内心害怕加强两岸农业合作、扩大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路这一有利于台湾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农民的措施会动摇民进党的选票“根基”,但并不敢公开反对。而对长期限制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政策,在大陆表示将开放居民赴台旅游后,台湾“行政院长”谢长廷也表示,“基本欢迎”。

  以上分析说明,现阶段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政治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新契机。但总体而言,迄今为止,台湾当局并未放弃台独立场,并未承认一中原则,两岸关系的基本结构与问题并未解决,因此,对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政治环境还不能过于乐观。事实上,5月14日陈水扁有关两岸经贸有三个“不对称”的言论,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所谓三个“不对称”即“政经分离的不对称”、“投资风险的不对称”以及“经热政冷的不对称”,陈水扁认为这是探讨两岸经贸议题时必须先有的认识,也是两岸经贸往来现实基础的所在。由此可见,陈水扁对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立场基本上仍是4月初提出“七点结论”时的立场,即所谓“两岸经贸政策不能一味开放”。

  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如前所述,目前两岸经贸往来规模已很大,截至2004年,两岸贸易总额累计达4046亿美元(其中2004年一年两岸贸易额已达783亿美元)。台商投资方面,截至2004年,台资项目累计达64626项,合同台资额79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396亿美元。但总体而言,两岸经贸关系却一直是在不正常状况下运行,迄今为止两岸经贸关系在结构上仍基本呈“间接、单向、民间”畸形发展。只有这种结构的突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进程才会由量变积累过程上升到质变过程。这次连宋大陆行所产生的重要经贸效应之一就是两岸“三通”问题与经济合作机制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这将有助于两岸经贸结构的突破发展,表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已经面临由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5月12日,胡锦涛在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看法中的第二点专门指出,“推进两岸“三通”,开创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的新局面。两岸“三通”,符合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推动两岸“三通”朝着直接、双向、全面的方向发展,是扩大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的客观需要,是两岸经济共同发展繁荣的需要。在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无法恢复商谈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两岸民间行业组织磋商“三通”问题。磋商客运包机节日化、常态化问题,以及推动货运包机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办法。”这里清楚地表明中央推动“三通”的决心与实际落实的诚意。而在“胡宋会谈公报”中则更具体提出“积极推动两岸通航。促进以二〇〇五年春节包机成功的模式,实现客运包机节日化、常态化,并逐步推动货运便捷化,逐步促成二〇〇六年开始全面、直接、双向通航。”两岸之间首次提出“三通”的时间表,虽然还是愿望,但已表明“三通”问题两岸已有相当共识,可以期待它的突破发展。

  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则是两岸议题中较新与较急迫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制于政治因素,两岸经贸交往主要是基于经济上的比较利益而自发性的合作,两岸经贸关系至今仍停留在民间性质层次。对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海峡两岸只是根据各自的立场和需要进行规范、推动或限制,并未共同建立起正常有效的协调与仲裁渠道,也没有制定双方共同遵守的规范性条例。因此,对于两岸经贸往来中所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经济纠纷、税收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均难以及时、有效与合理地解决,严重影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

  这次连、宋大陆行突出强调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胡连会谈公报”中指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胡宋会谈公报”中也提出“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促进两岸恢复协商后,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这里正式提出了“两岸共同市场”及“两岸自由贸易区”等全新概念,说明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已从民间的、自发的层次向双方制度性协商与合作方向发展,这对未来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意义重大。

  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早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不仅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潮流,也是台湾自身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面对连、宋大陆行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海峡两岸,特别是台湾方面,没有任何理由让其错过。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邓利娟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