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电网沉着迎峰度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14:52 扬子晚报
  7日下午,省电力公司在南京召开江苏电网迎峰度夏情况通报会,省电力公司新闻发言人殷琼详细介绍了当前我省电网的发供电形势和今年全省电力迎峰度夏各项准备工作。

  用电负荷破纪录却没有拉限电

  据介绍,今年全省用电依然保持较快增长,15月全省统调用电量715.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80%%。5月份因气温升高,全省最高统调用电负荷一直在2300万千瓦上下波动。进入6月后,全省用电负荷继续攀升,6月3日10时35分全省统调用电负荷达2495.3万千瓦,刷新了去年7月28日创下的2456万千瓦的历史最高纪录。但得益于电网和电源建设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北电南送第二通道江阴大跨越工程去年11月投运后,苏南地区用电紧张局面得到明显缓解。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只在1月份和3月中旬突然降温时实施过错峰限电,总计为31天,远低于去年前5个月的141天;最大错峰限电负荷也由去年的476.68万千瓦下降到今年的335.6万千瓦。3月15日以后,由于采暖用电负荷下降,降温用电负荷又未上来,即使在用电负荷破纪录的6月3日,我省也未曾采取错峰和拉闸限电措施,电力供应较好地满足全省用电需要。

  电网不再“卡脖子”

  近几年我省加快电网建设,2003、2004年完成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分别达131亿和143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将超过170亿元,也创下历史新纪录。到5月底,我省已投运500千伏宿迁双泗开关站、南京三叉湾变电站、连云港变电站和盐城变扩建主变工程以及双泗至三叉湾变电站线路、田湾至上河线路,共计540公里。投运220千伏变电容量294万千伏安、线路722公里。这些项目,大大增强了江苏电网的供电能力,改善了我省的电网结构。此外,将在6月迎峰度夏前投运的33个工程项目已经排定了启动投运计划。备受关注的我省北电南送500千伏西通道工程和南京500千伏龙潭输变电工程都将在6月底之前投运。目前省电力公司还完成了增加3座500千伏变电所主变220千伏侧闸刀通流能力、4条500千伏线路提高输送容量的工作,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力送得出、落得下。另外,在省内发电机组相继投运的同时,我省与上海、福建、浙江实行错峰电力电量置换,还已落实了约300万千瓦区外净购电力。

  有序用电方案新亮点:用电回落,5分钟后立即开放负荷

  据介绍,今年我省有序用电遵循六项工作原则。一是“两个确保”原则,即确保电网安全,确保社会经济稳定;二是“五个保障、两个优先”原则,即最大限度地保障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国防工业、“十运会”和重要用户正常用电不受影响,优先安排高新技术和外资企业的合理用电需求;三是有序用电与资源节约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属地负责的原则;五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原则;六是电力平衡分五级预警的原则。

  今夏全省最大电力缺口约为600万千瓦,但考虑到新增机组投产、气候和电煤供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省安排今夏的移峰总容量为850万千瓦。错峰指标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分解到各市,其中最多的苏州为216万千瓦,无锡、南京分别为135万、118万千瓦,最少的宿迁为12万千瓦。各地结合各自实际编制了2005年度有序用电方案,针对不同的负荷缺口和不同的周期,分别制定了移峰策略及相应措施,并最终形成了《江苏省2005年有序用电方案》。与以往的有序用电方案相比,该方案的最大亮点是包括了一个负荷释放方案。也就是说,一旦用电负荷回落,电力调度可立即在第一时间(一般为5分钟)中止限电,开放用电负荷,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用电需求。殷琼透露,进入9月后,我省用电供需将实现基本平衡。这一平衡状况将呈现两个特征。一是“由供不应求向供需基本平衡过渡”;二是“早、晚峰时段缺电,低谷时段有余”。本报记者翟慎良本报通讯员沈伟民

  图为南京大胜关变电站内,施工人员正与外国工程师进行设备的最后安装与调试。该变电站投运后,可以将附近板桥电厂30万千瓦电力输送到南京市区。翟慎良 摄 新华日报
江苏电网沉着迎峰度夏(图)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