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苏州:以创新推动强劲和谐的增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14:52 扬子晚报
  在苏州采访,市委书记王荣表示,“2005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2005年的苏州,将力争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的4大类25个小康指标,将小康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王荣是去年10月从无锡市委书记的职位上调任苏州市委书记的。对苏州目前的发展水平。他用“一二三四”加以概括。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35亿美元,外资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排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去年达到9560亿元,排名第二;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排在第三;GDP总量位于上海、北京、广州之后,排第四位。

  王荣说,中央和省委对苏州的发展寄予殷切的希望,苏州不但要向自己更高的目标迈进,还要为全省多作贡献,为全国多作贡献。苏州需要强劲有力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苏州只能上,不能停,更不能下。不但要在加快发展上起率先作用,还要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上起率先作用。

  苏州下一步何去何从?

  高平台上运行的苏州,一直是全省乃至全国瞩目的焦点。苏南尤其是苏州,这么大的总量,这么高的平台,高速发展就像“大象翻跟斗”。随便举个数据,苏州去年的投资总额将近1600亿元,要增长10%,就是净增160亿元,达到1800亿元的有效投入规模,这需要很多生产要素。

  出路在进一步强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观念的创新。王荣分析,现在苏州人均资源产生的效益,跟发达国家比较,甚至跟上海这样的城市比较,潜力还很大,苏州的发展还是比较粗放的。如果从粗放转变为集约,这本身就可以为继续发展提供空间。所以苏州新一轮发展的灵魂是创新。

  王荣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原始积累阶段,苏州利用改革开放的机遇,拉开了和全国其它城市的差距;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国际化阶段,苏州拉开了与发达地区其它城市的差距;现在应该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全面提升阶段。“讲得白一点,就是我们苏州人下一步做事情,都是一步到位的事情,不再走回头路,不再谋求单个方面突破,而是全面提升。”

  经过上上下下的讨论和统一思想,苏州确立了全面提升的发展思路,四个字:“快、好、新、本”,即“立足于快,服从于好,着眼于新,致力于本(以人为本)”。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全面提升首先是搞有选择的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我们过去的工业化主要是量的扩张,或者叫无选择发展。我们在冷静分析近一万亿元的工业总量,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有多少是有很强竞争力的,有多少是已经形成基地化的,有多少是和环境没有矛盾的,有多少是长期的生根的产业。”王荣说,这就要重新规划工业路径。在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中,苏州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支撑作用,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实现速度、效益、结构和环境协调发展。

  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在今年提前两年完成“IT产业双倍增”计划同时,实施IT产业三年翻番计划,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最终形成计算机整体及配套件生产链、通讯终端及AV产品生产链、集成电路芯片生产链和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等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IT制造业基地之一。实施培育大企业的“220”计划,三年内形成220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和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向集聚型、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腾飞。

  着力培育技术创新基地。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重点实施一批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骨干项目,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包括苏州软件园、吴中医药产业基地、张家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等。加快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产业化步伐,重点建设生物医药、数字电子、环保等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中心,以及航空地面设备、程控通讯设备等一批高新技术中试基地。研发电子数字化技术、计算机制造和软件技术、环保技术、激光技术等100项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力争技术创新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三至五年内,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率达到80%,科技进步对工业贡献率超过55%。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和沿江常规制造业两个产业带,突出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和吴江开发区等四个增长极,形成各具特色的“六大板块”经济和开发区经济发展形态。加快培育环保产业,引入环保设施建设运营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一批适应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需求、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抓好重点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运用工业生态学的观念改造现行的工业系统。在具体条件的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能源、原材料循环利用。

  为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苏州实施四大战略。一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重点在制造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数字化、系统集成化等四个领域培育一批示范企业。二是名牌带动战略,建立名牌战略联席会议制度,争取三年内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达到40个。三是人才强市战略,三年内新增500名留学生和博士,6000名硕士和高级职称人才。四是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引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

  拉长服务业“短腿”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一般占60%%以上,而苏州去年才达到32%%。苏州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力争今后三至五年内,全市服务业总量实现翻番,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去年11月,苏州制定并开始实施“服务业跨越计划”。“跨越”的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苏州的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提升现代制造业的产业能级,有效化解市场风险,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苏州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生产性服务业中,一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把苏州建成区域物流中心,搞好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张家港保税区“区港联动”物流园区试点,加快建设各类专业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增强物流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二是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通讯、自动控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服务、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推进金融、分销、旅游、证券、房地产等行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三是技术服务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科技创业园区。此外,工业工程装备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等,也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苏州进一步加大现代商贸服务业和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争取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务之都、旅游胜地和消费天堂。

  为推动“服务业跨越计划”的实施,苏州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涉及市场准入、财政税费、就业再就业、融资担保、土地供应、项目投资等各个方面。

  打造苏州“新天堂”

  “苏州发展到现在,新的目标是城市的现代化,现代化与城乡统筹并进。”王荣说,现在苏州以农为本的人口和劳动力的比重已经很低了,即使是农村地区,也是以非农收入作为主体收入,农村的住宅也在逐渐集中化,建立社区,因此现在要做的是推进城市的现代化。老城区也面临着一个如何置换提升的问题。保护古城,并不是要让老百姓停留在那种落后的或者不方便的生活境地,而是希望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充分发挥。苏州通过城市的现代化,致力于“打造新天堂”。过去说的“天堂”,是鱼米之乡的概念,是老城的概念,“新天堂”则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基础上的具备现代城市功能,展示现代城市形象,具有现代人居环境的城市,同时也是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城市。

  苏州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但老百姓在富民方面的感受却与之不完全合拍,人均生活水平跟周边城市相比,并不显得很优越。这与苏州的经济结构和有关制度有关系。现在,苏州把推进富民进程放在了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不久前推出了五项措施。一是进一步扩大就业,提高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对未就业群体进行认真排查,明确对策,落实就业。加强劳动服务、劳动监管,提供技能培训,做到“人人有饭碗,人人作贡献”。二是进一步鼓励创业,提高群众经营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积极推广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要类型的门槛低、见效快的创业方式,使更多群众创业致富。三是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和指导,促进企业形成良性的收入增长机制。四是强化以农民增收为主线的“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是苏州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历史上看,苏州在自然、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性是比较好的,构建和谐社会有较好的基础。在新一轮发展中,将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各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短腿”尽快拉长,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二是从“封闭的和谐”走向“开放的和谐”,比如大量外来人口的管理,需要建立新的机制。(本文由任志强执笔)新华日报风景如画的苏州工业园区一瞥。本报记者于先云摄
苏州:以创新推动强劲和谐的增长(图)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