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清史研究中的一个坐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06:18 光明网

  本报记者 舒晋瑜

  修纂清史是新世纪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对新编的清史提出明确的要求:“编纂的清史质量要高,必须是精品,要注重科学性和可读性,确保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这是一个极高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有很多的条件,作艰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
本的一条,就是要始终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筑在对清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础之上。5月18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

  读书报:在决定编纂清史之前,清史呈现给世人的是什么状况?什么时候决定修纂清史的?

  马大正:清史的现实感特别强。现实中边疆问题的很多根都在清代;从康乾盛世到后来的落后挨打,清代是承上启下,有很多历史的教训应该总结……现存的《清史稿》虽然有保存史料的价值,但不能科学地反映有清一代的历史面貌。中央三代领导都非常重视清史纂修,建国后几次想做这件事情,但由于学术及非学术的原因,几次都没能实现。现在中国清史研究的学术积累已达到一定阶段,研究队伍也比较成熟,从而为这项工程的启动做好了学术准备。盛世修史,现在研究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02年12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

  读书报:编修大型清史是新世纪的一项宏大学术文化工程,自正式启动后,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请您介绍一下整体的情况好吗?

  马大正:整个清史纂修工程分为主体工程和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就是要修一部《清史》,目前编纂工作正按计划顺利进行,最终目标是要编出一部卷帙浩繁、达3000多万字,能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清史》。我们确定2003年是调研年,研究清史体例的定位,最后确定为五个部分: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共92卷,分解为150余个课题;2004年为立项年,150余个课题立了118项,组成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人的作者队伍,采取课题招标,以课题制为纽带,以课题主持人为龙头开展工作;2005年是评估检查年,这一年有两项任务,一是把该立项的基本立完,一是跟踪课题的进展,对阶段性课题进行滚动性评估,加强课题的中期管理。

  为了使修史工作建立在丰富、确凿、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为了不断积累研究成果,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于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文献丛刊”、“档案丛刊”、“编译丛刊”、“研究丛刊”等,这些构成了基础工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还成立了出版组,以便组织、编辑和出版各种珍贵的清朝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以及国内外较为重要、富有新意、新见的专题研究成果。这些史料的出版,一是可以保存大批珍贵的文献资料;一是可以尽快公布大批史料,推动清史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一些珍贵资料可能因保存不善而永远消失;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大批史料的公布速度必将大大减缓,比如《康有为全集》,自上个世纪80年代整理完成后,书稿辗转多家出版社,一直未能全部同广大读者见面,此次纳入清史工程,最晚明年即可出齐。

  这次在全国书市展出的是近两年陆续公开出版的有关成果,或披露了重要的、鲜为人知的清代文献、档案资料,或是清史专家积多年心血撰写的清史专著,或者是国外学者的清史名著,大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研究参考价值。

  读书报:为了编好各种丛刊,你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马大正:除了按照学术规律的要求制订明确的工作规程之外,我们有几项原则。一是要尊重和提倡学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学术一味因袭前人,墨守成规,学术就失去了存在的资格和权利。一是要坚持“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惟一的标准就是学术水平。我们希望,收入的著作在选题上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内容上有原创性的独立见解,在方法上能做到观点和资料的统一,在文字上清新流畅,尽量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此外,在图书的编校、装帧、印刷等方面,也力求庄重典雅,美观大方,精审细校,保证质量。

  读书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亲笔致信给《恽毓鼎澄斋日记》(“文献丛刊”之一)的整理者,对其工作表示肯定,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能具体介绍一下这部书的内容吗?

  马大正:《恽毓鼎澄斋日记》起于1882年,迄于1917年,计120万字,是恽毓鼎几十年工作与生活的全面记录。由于工作的关系,恽毓鼎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慈禧、光绪及朝廷大臣的言行;出于职业习惯,他翔实地在日记中记录了所观察到的种种细节,为后人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例行的新年庆典,外国使臣觐见,慈禧、光绪的丧礼,宣统登基,他都不避琐细,一一记录仪式程序、官员服色,以及有关人员的言行举止(如记几位二品官员在丧礼上“大声谈论,且纵笑不止”)。书中收为附录的《崇陵传信录》,是记述清末史事的一部信史,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恽毓鼎处于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对国势日衰、朝政腐败的忧虑和愤慨,也提出了不少救敝图强的见解和主张。恽毓鼎很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一度想到地方上施展才干,平时注意物色人才,乐于接待四方之士,日记中详细记载所见之人的姓名、籍贯、特长等,是研究清末人物的一份宝贵资料。日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不仅可供专业工作者借鉴取资,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可以增长见识的饶有趣味的图书。

  读书报:但是大多数丛刊,定价很高,《文津阁四库全书·清史资料汇刊》(全125册)定价高达6万元,一般读者肯定不会过问。目前出版的各类丛刊,面对的读者群是哪些?这样大部头的出版物,是否只面向学术研究人员?

  马大正:“文献丛刊”、“档案丛刊”各种图书,主要供各大图书馆和研究部门保存,其读者面肯定是以研究者为主,其学术内涵决定了它们很难普及或成为大众读物;“研究丛刊”、“编译丛刊”每种定价不会太高,读者面相对会宽一些。对新编清史,我们设想先学术后通俗,以后会出版浓缩本、通俗本。我们的目标是把大型清史修成传世之作,尽量达到国内外研究清史比较高的水平,吸纳当前清史研究最新成果,挖掘新的资料,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硬伤。

  读书报:在编纂清史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

  马大正:最初,关于清史怎么修,修成什么样,用什么文体,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大家有不同的意见。于学术而言,没有不同学术观点间的相互切磋、相互辩争,学术就不能进步,更无学术繁荣可言。我们组织出版“研究丛刊”,坚持双百方针,尊重和提倡学术创新,希望在清史编纂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拓展和深化清史专题研究,以为清史编纂工程不断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学术资源。

  读书报:在编纂清史的过程中,如何借鉴国外的清史研究成果?

  马大正: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同文明间不断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通过与异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获得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壮大。纂修清史必须排除闭关自守的文化排外主义的干扰,破除中西对立的僵化思维方式,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国外清史研究的一切成果,这将有利于提高清史纂修质量。我们组织“编译丛刊”,力求在新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广阔背景下,建成一座科学的桥梁、友谊的桥梁,为纂修清史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报:您能对今天的谈话做个总结吗?

  马大正:这次纂修清史应该成为清史研究进程中的一个坐标,成为清史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编委会全体成员和所有参与的专家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努力做好清史纂修工作。(来源:中华读书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