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水下打捞地宫石盖有望揭开郑和埋骨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07:55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为了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位于江宁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整修一新,整修后的郑和墓竟然呈现出和牛首山主峰弘觉寺塔墓塔一线的奇观。那么弘觉寺塔和郑和是否有关呢?上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打开弘觉寺塔地宫取出了刻有“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等字样的一批文物,南博专家葛晓康经过对这批地宫文物20年的潜心研究后得出惊人结论: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的正是郑和的部分遗骨。为了印证这个结论,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和南京博物院联手,开始了“揭开郑和归来之谜”的大型媒体行动,
并在江苏卫视频道新闻节目《1860新闻眼》和《江苏新时空》中对寻访进程做了连续十几天的追踪报道。根据行动进程,不久前他们再次打开了弘觉寺塔的地宫,想要找到那块对揭开郑和埋骨之谜至关重要的地宫石盖。然而地宫中空空如也。失望之余,一条珍贵的线索重新燃起了大家的希望:当年覆盖在地宫上的圆形石盖被当地一个老农滚落在半山间废弃的铁矿矿坑里。而这个圆形的石盖上极有可能雕刻着揭开地宫主人身份之谜的铭文。这个老农现在在哪里?他还记得石盖上的雕刻吗?他还能指证出当年滚落石盖的地点吗?时间一天天过去,就在记者感觉希望渺茫的时候,近日却接到了牛首山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庆的电话。“丢石盖的老头找到了!”刘文庆激动地说。记者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立即赶赴牛首山。

  夏老汉奇迹般被找到

  牛首山山脚下,一个叫大世凹的小村落。今年5月底的一天,68岁的夏兴礼老汉像往常一样在他的碾米作坊里干活。临近中午,机器却不转了,原来停电了。许久没来电,老汉有些焦急,便来到门口张望。远处大路上,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突然扭转车头,向作坊门前驶来。老汉认得,这是远近闻名的小刘所长,保护文物的。“上次走访老乡时,听说当年丢石盖的是当地人,但不清楚是谁。”刘文庆对记者说,这一阵子他走遍了附近村子,但都没有结果。这天一上午依然一无所获,中午回所的路上看见一个老头站在门口张望,他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想去问问的感觉,就去了。刘文庆找对了——丢石盖的正是夏老汉。“那是1990年的秋天。”老汉第一次向外人讲述起这段经历。老汉儿子家建屋,像其他人家一样,父子俩开着拖拉机上山想拣点石头。在弘觉寺塔的院墙边,老汉的儿子滚来一个圆圆的红色石头。“我当时一看,这是一个直径约有70厘米的石盖,红砂石石料的,有十多厘米厚,上面好像刻着二龙戏珠。”夏老汉回忆说,当他得知是庙里的东西时,就把儿子骂了一顿,因为按照当地风俗,庙里的东西拿回家是不吉利的。他想把石盖运回到庙里去,可途中石盖不慎滚落到了山下。

  石盖滚落方位被指认

  绕过弘觉寺塔,老汉带着记者和南博的专家一起来到牛首山主峰的北麓。在半人高的杂草中前行20分钟,半山腰里显出一个巨大的湖泊。这里原来是开采铁矿的矿坑,上世纪80年代铁矿废弃后,坑中逐渐积满了水,成为一个湖泊。在湖的东岸,老汉停住脚步。“就是从那里滚下来的。”他指了指上方的一个上坡。“当年没有长树,石盖一下子就滚到水里了,溅起了很大的水花。”尽管长满了树木,依然可以看出这是山崖间人工开出的豁口,一条废弃的山路在豁口处向两边延伸,向西的一直通往弘觉寺塔的方向。

  近日组织水下打捞

  听了夏老汉的讲述,同去的葛晓康非常振奋。他告诉记者,刻有“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等字样的地宫佛塔底座也是用红砂石制造的。这种石料产自明代栖霞山的官办采石场,是专供有身份的人使用的。根据现在对地宫洞口的测量,其直径应在80厘米左右,和老汉说的差别不大。相对其他地方,这个坡更加平坦,圆形的石盖应当完整地滚入水中。由于水自身有阻力,石盖极可能依然在靠近东岸的水底。神秘的红砂石石盖无疑是揭开弘觉寺地宫之谜的钥匙。而夏老汉确定了入水地点,则给寻找这把钥匙打开了方便之门。看来找到地宫石盖应该是指日可待。目前,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的记者正在联系打捞公司,准备于近日组织水下打捞。南京日报记者也将继续关注事情的进展。南京日报记者李冀(编辑小海)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