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欠一元背一生,这下你要一辈子守信用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08:41 沈阳今报

  见习记者邱雪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6月8日今报财富版刊发文章说,我国征信体系建设2005年有望迈出标志性一步,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计划于2005年底实行全国联网运行。

  嘉宾简介

  殷剑峰,1969年12月出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长江证券公司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结构金融、金融市场、货币政策。

  今报: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凡是在银行贷款或者办过信用卡的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信用报告。

  ○殷剑峰:没错,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发展,防范和降低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跟进的相关法律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有了这个数据库,金融机构在审核个人信贷申请,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审核是否接受个人作为担保人,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审核企业信贷申请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信用状况时可以到该数据库查询个人信用状况。

  今报:《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发出后,一位国家高层研究人员曾明确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过渡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达阶段必然对信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已经不仅仅是道德范畴的概念,而是法律与制度范围的强制性规定”。

  ○殷剑峰: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过渡的说法我并不认同,我们一直是货币经济,同时每年有20万亿的信贷业务。在一些乡土文化里,比如一个村民,他在自己的村子里不会没有信用,因为村子内的信息传播很快,相对透明,他不会骗人。而出了村子,他可能谁都骗,因为没有人认识他,别人不知道他的底细,他也不知道别人的。那样的乡土文化不符合现代经济,而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人们讲诚信了,银行也就可以大胆的开展信贷业务。

  今报:有人认为它是双刃剑:既可以让信息对称、公平交易,又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误用和滥用。并且在《办法》中,银行收集的“个人信息”分三类,一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自然人身份识别信息、职业、居住地址等;二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就是你在银行办理个人借款、贷记卡、准贷记卡、担保等信用活动中的交易记录;三是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也就是除了信贷交易以外的能够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相关信息。

  ○殷剑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应该是金融业的现实给制定相关法律参考,而不是金融业去适应相关法律。确实有可能出现盗用或者伪造信用卡的情况,即使没有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对这个问题当局也是很关注的。

  今报:就最近关注度高的在一些沿海地区有人投机贷款买房,这个数据库的运行是不是可以减少这样的行为呢?

  ○殷剑峰:征信系统的完善可以打破各银行间信息的屏障,尤其是大银行对大数量客户信息的垄断,形成了信息在各银行间及时共享,对于防范和降低金融风险是必要的。有了个人信用信息库,信用就是可以使用的财富。目前在上海等地房价不断攀升,更多的是投机商在操作,使银行的风险加大,银行在放贷前审核每个人的信用状况是必要的,有了个人信用体系,就方便对信息的统一管理。另外,如果征信体系发展得好,还有助于查处贪官。

  今报:普通居民关心的是,这一系统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殷剑峰:金融业应该是信息透明的,有一个简单的公式:货币+信用=金融。征信系统是金融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银行开展信用卡、助学贷款、车贷、房贷等业务会更多。对于普通居民来说,由于信息透明,从而使银行加强竞争、成本减少,也就减少了居民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时间、谈判过程,当然,利率也有可能向低均衡。

  今报: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录入的信息是信用卡使用情况,而在我国,信用卡的使用率并不高。

  ○殷剑峰:由信用卡做基础建立起的数据库目前可能反映的还仅是一少部分人的信用情况,仅仅关注这部分人群是不够的。但是,使用信用卡的人,很多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的人消费能力和偿还能力很强。当然,囿于一些固有观念,很多居民,比如农民向银行借钱的情况很少。虽然,现在买房也要填写个人收入情况,但是工资也不能完全反映个人的偿还能力。这就是存款实名制的漏洞,而这一漏洞又需要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上得到完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