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90%的农民为何自愿“离乡离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6:09 扬子晚报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农民是最不愿意“离乡离土”的。对于他们而言,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失去世代耕作的农田,不啻是失去生存的根基。可是,记者近日在常熟、张家港、江阴等地调查发现,在那些已经实施了“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试点地区,有超过90%%的农民自愿选择了“离乡离土”。

  那么,当地政府找到了怎样的动力,来鼓励和吸引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又是如何妥善解决农民与土地关系的?

  良好的居住条件

  常熟市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表示:“首先,安置小区的条件,要远远好过大多数分散居住的农宅,这样才会对农民有吸引力。”在这些试点地区,记者发现,农民安置小区普遍采用了高标准的规划和建设,全部拥有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配套。

  在蒋巷村,农民集中居住区里是一幢幢美观实用的别墅;而在张家港市元丰社区,迁居农民全部住在和城市社区一模一样的公寓里;在江阴市新桥镇新桥花园,居民张大伯告诉记者,拆迁后他住进了镇上的楼房,面积有130平方米,配有车库,小区还配备了保安,安置了远红外监控……这样的日子,“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住这样的房子,农民负担得起吗?新桥镇副镇长朱念东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镇里按拆迁房的成本价安置农民,8层以下不带电梯的拆迁房是760元/平方米,130平方米是基本户型,总价位约为10万元。拆掉的旧房,每户农民平均按照380元乘以250平方米计算,得到的旧房拆迁费也约为10万元,镇政府还给这些农民再补助1.05万元/人,独生子女家庭增加补助1.05万元(就是多了1个人的补贴)。也就是说,搬迁到镇区的农民不用再花钱就换到了新房,多出的三四万元钱还可用于室内装修。

  完善的社会保障

  张家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亚红则认为:“农民重视、依赖土地,那是因为土地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如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就会主动要求搬迁到生活条件更好的镇区来!”

  据了解,张家港市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全面推行“土地换保障”制度,要求将被征耕地的不低于70%%的土地补偿费和全部安置补助费划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财政专户,定期记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不足支付的,由市财政负责。

  具体而言,分为四个年龄档次:16周岁以下人员,每人一次性计发6000元生活补助费;女性16周岁以上至35周岁、男性16周岁以上至45周岁人员,按月领取160元的生活补助,期限2年。记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扣除发放的生活补助经费后,换算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享受相关待遇;女性36周岁以上至54周岁、男性46周岁以上至59周岁人员,每月领取180元的生活补助,到达养老年龄后每月领取200的征地保养金;女性55周岁以上、男性60周岁以上人员,按月领取200元的征地保养金。

  丰富的就业机会

  “农民愿意失去土地,最重要的是为他们找到更好的就业渠道。”记者注意到,试点“三集中”的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济特别发达,强大的工业企业不仅为本地区发展“三集中”提供了大量资金,也成为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

  以蒋巷村为例,虽然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却拥有规模宏大的工业园,村级经济的主体企业———江苏常盛集团是省级企业集团,其产品连续多年被认定为省内同行业唯一的名牌产品。常德盛骄傲地告诉记者:“村里的所有青壮年,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就业机会;部分不愿意到企业上班的老年人,还可以在村里从事清扫保洁等工作。”

  而据朱念东介绍,新桥镇拥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阳光集团与海澜集团跻身世界毛纺十强,全镇企业一共可以提供就业岗位2.7万个。在“三集中”之前,就有许多农民自发地从单家独户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成为到企业上班的工人。目前,他们已将全镇总共1.3万亩农田中的1万亩通过土地流转,承租给阳光集团搞起规模化生态苗木种植。记者 杭春燕 (新华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