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视点:他们为何如此轻视生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7:34 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6月9日电(记者陈黎明、王莹)一部丢失的手机、几位老师的询问、隐约的怀疑……促使辽宁本溪市16岁少女小宇(化名)走上了绝路。多次协商后,5月25日,小宇的家人从学校拿到了15万元的赔偿金,但女儿的离开,成了父母心中永远的伤痛。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案件屡有发生。面对这些青春花蕾的过早凋零,人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失灵了吗?

  面对委屈:她以死示清白

  4月24日6点25分,刘艳玲像往常一样目送女儿去上学,而当她下午再见到女儿时,却只能握着孩子冰冷的手哭泣:“她才16岁呀!”

  事情的起因是一部手机。4月23日下午,本溪市二十七中体育老师李竹君辅导学生小宇、黎雪(化名)做仰卧起坐后发现丢了手机。李竹君随即找到小宇和黎雪询问,两女生于是一起协助老师返回教室、楼道四处寻找。第二天上午,学校三年级部德育副主任张选路先后把小宇、黎雪叫到初三年级办公室,询问手机一事。据当时办公室的几位老师证实,这个过程张选路并没说过激语言。然后,小宇的班主任鲍杰打电话叫家长。据小宇的父亲祁云国回忆,鲍杰当着小宇的面,让家长注意查看家里是否有一个红色的三星牌手机。小宇随父亲一起回家后,就把自己上锁的两个抽屉打开,将东西都倒到床上,哭着嚷:“爸,我真窝囊,你翻吧,看我拿没拿。”下午3时左右,趁祁云国出去买菜,小宇纵身从7楼跳下。

  小宇自杀事件不是偶然个例。近期,青少年因遭误解而委屈轻生的事例一再见诸报端:2月9日,青岛市一位姓秦的初三女生玩电子游戏遭到父亲批评,赌气喝下半瓶农药身亡;3月24日,沈阳市五一中学17岁女生因父母“埋怨”跳进浑河……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孙浩哲介绍说,自杀已成为15至19周岁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之一。不少青少年在遭到误解、委屈时有轻生念头。

  孩子:我们因“爱”负重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二的中学生在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不及格,面对挫折、困难,不知如何解决,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

  孙浩哲说,表面看似乎是青少年过于脆弱,可问题的根子是在家庭、在教育。因为不能成为父母眼中理想的孩子,今年3月,沈阳五一中学学生珊珊跳河自杀,她留下这样的文字:“妈妈,我总认为自己是您的负担,我耳朵不好使,脑子笨,学习又不好。”“我很早就想离开这个令我恐惧,没有安全感的世界……很害怕……”湖南省娄底市一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陈丹(化名)接受采访时说:“父母辛辛苦苦工作,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煞费苦心为我们规划未来,我们需要服从他们的规划。除了家长的规划,还有学校和老师的规划。我们几乎没有自主的思想空间,无法快乐……”孙浩哲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焦点、重心。从三四岁开始,父母就安排他们学绘画、弹琴、外语……以“爱的名义”安排他们成长、学习的步骤。孩子们每天辗转于各种补课班和特长班,不爱去也得去。考试成绩不好,担心被老师、家长批评,遭到同学蔑视。学习变成一种痛苦,尽管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没有幸福的体验和感觉,多数孩子觉得生活没意思。“热爱生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青少年只有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才能充分发挥潜力,才不会在遇到挫折、失败时失去生活的信心。”

  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教授王加绵说,学校和家长“为孩子好”,却使孩子背上了超负荷的心理负担,压力也让他们变得脆弱。偶尔一次不公平的询问、几句责备,就可能使他们对生活不再留恋。

  教育:“死角”藏危机

  孙浩哲介绍,13岁-18岁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逆反,特别需要家长、教师注意疏导。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喊了很多年,但部分教师、家长对青少年心理缺乏了解和重视,留下许多“死角”。小宇的父母、老师对她的自杀感到十分“意外”、“震惊”。但事实上,小宇死前曾有诸多迹象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4月23日回家,小宇曾哭着向妈妈诉说委屈,妈妈却没怎么当回事,大略劝说了几句。老师询问时,小宇也曾哭着说:“我没拿就是没拿,怎么什么事儿都赖我,我家里丢个创可贴都赖我。我也不想活了!”4月24日中午,小宇再次在父亲面前痛哭,并躲在房间里不肯吃午饭。粗心的父亲告诉女儿:“你没拿怕啥,谁赖也白搭。”自己吃完饭就收拾了碗筷去买菜,把女儿独自留在家中,接着悲剧便发生了。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于涛说,中学生自杀行为多缘于一时冲动,或受父母责骂,或受同学嘲笑,或是情感问题等。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本身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走入“死胡同”。同时,青少年求助心理较弱,心里有事情不愿对外人说,即使心里很困惑,很难受,也不易被外人察觉。如果父母和老师稍微敏感些,针对这种“自杀性先兆”进行耐心疏导、减压,甚至求助心理专家,许多孩子的自杀行为就可以避免。

  记者在“小宇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黎雪身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死角”的危害。5月18日晚上九点多,记者敲开黎雪家门,听到其母亲正在责骂刚放学回家的女儿。因焦虑而满嘴是泡的黎雪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鸟,反反复复只说两句话:“我从来记性不好,现在什么事都不记得了。”“当时只有我们两个学生在,现在小宇死了,我该怎么办?”

  孙浩哲分析,要么外界压力使这个16岁的小姑娘过早地学会了撒谎;要么就是焦虑和压力未及时疏解,小姑娘的脑神经暂时闭合,智力水平可能因此停滞。

  生命:不可忽视的教育主题

  孙浩哲介绍,他接触过的一些优秀中学生,不少都想到过自杀,越是重点学校的学生,问题越严重。一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和家长责骂时,常常想到死,有的女学生还常在一起讨论自杀的方式。从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极端:受害者是作案者的父母、同学、朋友,有的青少年杀人后,还能正常上学,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没有恐惧感,没有罪恶感。“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而现在的孩子们不怕死,是因为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孙浩哲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题。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战胜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正常与非正常的死亡;教育孩子懂得,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

  一些家长认为,同尚未成年的孩子谈论生死问题过于沉重,对“生死教育”多采取回避态度,或闪烁其词,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死教育”已相当普及。自1960年开始,美国从幼稚园到大学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不少相关座谈、研习。专家建议,应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经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让他们了解生命的起源,理解生命的尊严;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成功教育与抗挫折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通过生命知识学习、生命安全体验以及生存拓展训练,使未成年人初步了解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规避危险与伤害。(完)(责任编辑:姚笛)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