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黑龙江公布高校毕业就业率 去年就业率达80.16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13:19 东北新闻网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我省高等学校年就业率达到80.1%。其中,研究生为95.81%,本科毕业生为88.95%,高职高专毕业生为64.3%。待就业率:研究生为4.35%,本科毕业生为13.0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41.48%。灵活就业率:研究生为0.17%,本科毕业生为10.9%,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3%。年就业率最高的十个科类:图书信息档案类95.00%、信息与电子科学类98.54%、材料科学类93.78%、地矿类98.87%、机械类93.2%、热能核能类95.4%、交通运输类89.92%、职业技术类92.60%、材料类98.60%农业工程类95.00%。

  年就业率最低的十个科类:公安学类14.42%、测绘类40.85%、中医学类61.35%、护理学类61.86%、森林资源类62.95%、环境保护类66.56%水产类65.33%、艺术类68.79%、新闻学类67.84%、体育学类64.66%。

  就业率排行榜解读

  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张明华介绍,向社会发布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年就业率,是根据教育部和省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目的是为了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体制的建立,促进高等学校面向市场办学;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依据。

  据统计,我省现有普通高校59所,其中本科25所,高职高专学校3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24个。2004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以上毕业生96269人,其中研究生7178人,本科毕业生52605人,高职高专毕业生36486人。张明华向记者介绍,这次我省年就业率的统计是分学校、分专业统计的,此次发布则是按学科发布。从就业率高的10个学科看,大部分是我省的骨干支柱产业,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急需这些学科的人才。表明学校对市场调查的充分,预测科学正确,对招生数量、培养模式及时进行了调整,因此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吻合。

  同时他还认为,一个学科的就业率是动态、变化的。如今年就业率位居前十位的图书信息档案类,并不是一个热门的学科,社会的需求也是有限的,今年就业形势虽然好,但并不代表明年以及今后几年就好。还有就业率排在后十位的艺术、体育等学科,由于市场预测不科学,调整不及时,存在盲目招生现象,导致这些学科毕业生目前就业难、供大于求的局面。

  为何公布就业率

  理由1:促进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据了解,今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11.3万人,比上年净增1.7万人。截至4月20日,我省高校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1.86%,低于去年同期49.71%的水平。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超常规地迅速增加,而社会需求没有相应增长,特别是有效需求短期内增速有限;个别地方和学校对做好毕业生就业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贯彻国家、省就业政策措施也不到位,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存偏差,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存在“期望与现实矛盾”的心理误区。

  据了解,公布、研究高校“就业率”,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设置专业,使其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尽管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各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是一个重要的直接原因,必须尽快解决。一些高校为了多招学生,对学科设置不能进行科学调整,对一些已被市场淘汰的专业依旧不放手。为此,省教育厅今年对省属高校招生专业动了大手术。针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所需人才,今年我省在22所省属高校新增设79个本科专业,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等8所独立学院新增设14个本科专业。其中康复医疗学专业,以及针对我省软件人才缺乏增设的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都是我省高校以往没有设立过的新专业。此外,针对一些专业在就业市场供求相对过剩、部分高校的专业办学条件还不完善等情况,我省决定对部分高校的资源勘查、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口腔医学等十余个专业暂停招生或隔年招生。

  理由2:为广大考生填 报志愿提供依据

  就业率的公布意在给参加高考考生和考生家长一个数字化的参考。

  2005年全省高考刚刚结束,20.1万考生将面临一次人生的选择。在全球一体化,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用人单位择人标准的提高,以及在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学校之间、专业之间、地区之间、用人单位之间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填报志愿是人生非常关键的一次抉择。让广大考生了解各高校、各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选择什么院校、选择什么专业便于就业,不仅对每位考生和家长都十分重要,对国家今后的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理由3:拧干就业率水分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拉开序幕,许多读者对媒体报道的一些学校就业率心存疑问:名牌高校为什么一次就业率比普通高校低?一些民办院校的就业率为什么接近100%%等?政府部门有责任让百姓了解一个真实的就业率。

  张明华认为,就业率是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一些高校从学校眼前的自身利益出发,为了多招生,不惜在毕业生就业率上做手脚,安排学生签订假就业合同,造成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假象。应该说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带来的只是学校一时的“繁荣”,长此以往不仅败坏了学校的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国家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宏观调控。

  为此,省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高校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工作,建立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高等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党政领导要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状况。要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以保证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今后高校就业率的真实性、准确性纳入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校就业状况的统计工作进行抽查,如发现问题将进行全省通报。

  理由4:转变高校重“进口”轻“出口”惯性

  作为高校的“敏感话题”,提及毕业生的就业率,过去总有一些高校讳莫如深。他们之所以将就业率当作“秘密”保守,无外乎是担心它会影响招生,对于一些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毕业生出路面临窘境的高校而言,死守“秘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将就业率公布于众,积极意义显而易见。首先,此举有利于高校转变重“进口”轻“出口”的风气。伴随就业率的公开、透明,将给一些学校增加紧迫感,使其不再对毕业生的出路“等闲视之”,而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其次,公开就业率可以进一步规范办学秩序,有利于高校与高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每逢招生季节,为争夺生源,各高校施展浑身解数、你争我抢的情形并不鲜见,民办高校之间的交锋尤其激烈。有的高校为吸引生源,大打毕业生就业率广告牌。以此作为竞争生源的手段并非不可,问题是高校自己宣传的就业率数字大都未经权威部门的检测,是真是假难以确定。此次,由省教育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体现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可以有效遏制虚假就业率的出笼,也为考生择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数。

  值得一提的是,就业率虽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声誉紧密结合,但也不能轻易以就业率高低评判高校的优劣。

  2004年我省从就业率的统计来看是一种宽口径的。无论是学生自主创业还是作为自由职业者,无论专职还是兼职,都作为就业范畴来统计。

  新闻链接1

  就业率计算公式

  1、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2、毕业生待就业率=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3、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自主创业毕业生人数+自由职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说明: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

  新闻链接2

  名词解释·就业率

  一、一次就业率:截至每年9月1日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一次就业率;

  二、年就业率:截至每年12月31日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为年就业率;

  三、灵活就业率: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实现就业的比例,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毕业生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在计算时学校要上报毕业生本人的书面申请和工商部门的审批意见,毕业生将户口、档案委托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代理、不申领报到证或将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

  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在计算时学校要上报毕业生本人按照自愿、诚信原则填写的《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毕业生将户口、档案委托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代理或将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

  四、未就业率:在一定时间内未落实具体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比例。(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日报 作者:周小月 王彦)[编辑:孙鹏](来源:东北新闻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