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防哨所见闻:战争痕迹历历在目边境无界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15:37 世界新闻报 | ||||||||
2005年是中印关系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年。4月份,两国官员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西藏自治区亚东县是中印边境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方。本报特约记者不久前走访了中印边境的我军哨所--乃堆拉山口哨所。 战争痕迹历历在目
从日喀则登上开往亚东的中巴车,一路上,我始终处于亢奋激动的情绪中。半个世纪前,亚东是西藏的门户,是著名的商埠。南来北往的商人经这里把各种商品运往西藏各地,再把西藏的特产运往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可以想象当年的亚东是何等繁荣。可如今,我眼中的亚东却显得格外宁静。 日喀则和亚东相距158公里,期间要经过日当边防检查站。一位英武高大的藏族军官在检查了我的身份证、边境证后说:“亚东以下是军事禁区,不开放旅游”。中印边境的实际控制线至今还是封闭的。边界没有口岸,一般人、货都不得通过。当我亮明了记者身份,军官握着我的手连声说:“亚东很美,欢迎你到亚东来。”过了检查站,一路下坡便是亚东县政府所在地——下司马镇。 第二天,我在亚东边防大队安排下,驶向我此行的目的地——乃堆拉山口。一路上,掩映在林间的木屋顶上飘出缕缕炊烟,其间不时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声、狗叫声。虽然中印边界这些年来都很平静,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沿路还残留着许多当年的战争痕迹。当时,为了隐蔽,许多钢筋水泥的建筑物都被刷成了军绿色。通往边境哨所的路很窄,只能走一辆车。路面上坑坑洼洼,十多公里的路程颠簸着要走将近1个小时。 在一片溪水横流、山茶花盛开的山坡上,军车停在了一个检查站门口。我们履行完手续后,部队的干事告诉我,你真幸运,这里是军事禁区,除了军人是不允许任何人通过的,边民也不允许。他手指着山茶花盛开的山坡问我:“这山茶花美吗?”我回答:“无法形容她的美。”但他转而又告诉我,这美丽下面还埋有当年印军留来下的地雷。听了这话,我无言以对。 印度游客想看中国边防军 军车终于到了乃堆拉山口边防哨所。连长对我先敬礼,再握手,最后搓着手憨笑。这种独特的欢迎方式使我这个生活在和平环境的人颇受感动。 乃堆拉山口哨所地处山垭顶端。中印双方以山垭中心东西向的铁丝网为界。山垭南侧是印军哨所,北侧是我军哨所。此时,湿润的山谷因日照涌起云雾。云雾经过之处,能见度只有两三米。云雾过后,地表的植被如水洗般翠绿,露珠晶莹,清脆欲滴。 连长带我来到一座长满青草的废弃地堡前,告诉我说,这就是当年响彻全国,被称为“西南第一哨”的乃堆拉哨所工事。这个哨所在当年的自卫反击战中,以少胜多,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的“钉”在乃堆拉山口。 我看见,哨所门旁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冬居水晶宫,夏住水帘洞”。乃堆拉山口海拔4500米,藏语里的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山口”。对联充分反映了当年哨所官兵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爱国情怀。 随着云雾的散去,我走近铁丝网,看到身材魁梧的印军锡克族士兵身着毛呢军服站立在分界线铁丝网南侧值勤。在印方一侧,除了士兵,还陆续有游客前来。连长告诉我,随着十多年来中印关系的缓和,印度几年前就开放了乃堆拉山口的边境旅游项目,双车道的水泥路面也早已铺设至哨所。每天有近200名游客来到这里,目的就是想看一看中国边防军。 中印边境没有界碑 度有四百多个少数民族,节日之多令人难以想象。印度人几乎天天在过节。2000年10月底,在印度每年一度盛大的排灯节到来之际,我方哨所向印军哨所发出照会表示祝贺,印军也复会表示感谢。从此以后,两军双方在重大节日到来之际照会祝贺已成惯例。据了解,自从1993年和1999年,两国政府签署有关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两个协定后,中印边界一直很平静。 经过两军允许,我来到铁丝网南侧同印军士兵合影留念,并用蹩脚的英语向他们表示友好。 一阵寒喧过后,我诧异地发现:这里没有两国的界碑。乃堆拉哨所的连长告诉我,因为中印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签订过边界协议,因此没有正式的国境线或界碑。两国之间只有传统习惯线和存在争议的实际控制线、主张线。在东、中、西三段长达约2000公里的习惯分界线中,只有中段分歧较少,东、西两段是中印边界分歧的重点所在。目前,中印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2千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 1962年10月,印度在边境地区向中国发动全面武装进攻,企图用武力攫取领土。中国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在击退印军入侵后,我方主动停火,撤到原先的控制线后。但印度方面却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挤占、蚕食了东部有争议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的9.2万平方公里领土,并陆续向这里移民七百多万人。1987年,印度成立了第11 个行政区“阿鲁纳恰尔邦”。六世达赖故乡,涉及我国藏区人民族情感、宗教情结的达旺地区也在印控区一侧。 40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证明了中国的和平诚意。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年复一年,依然洁白。中印两国同为喜马拉雅山脉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当我们立足于世界屋脊鸟瞰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时,中国人民不希望看到战争的硝烟污染这座圣洁的冰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历史长卷中镌刻着不容侵犯的意志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在返回亚东下司马镇的途中,云雾散尽。我远远看见一座无名的寺院坐落在森林深处,炊烟袅袅,经幡猎猎,法号声声,呈现出一派宁静与祥和。 (作者单位:兰州铁道报社) 背景资料 亚东,是西藏南疆的边境小县。它以独特的地理位置,被比喻为“南亚通往西藏的钥匙”。“亚东”在藏语里是“漩谷”或“急流的深谷”的意思。从地图上看,亚东县就像一个手指头,突出于西藏的南部,它的东面是不丹,南面是印度,西面是锡金,既是商埠,又是军事要地。 历史上,亚东隶属西藏地方政府帕里宗管辖。1956年7月1日,亚东县人民政府成立,管辖着原帕里宗管辖的全境,更名为亚东县。 亚东曾是阻止英国和英属东印度公司进入西藏的天然屏障。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亚东这扇西藏的门户,最终被英军用炮火打开。1903年秋,1.5万多名侵略者北上帕里宗进犯江孜。1904年8月,英军占领拉萨,13世达赖喇嘛被迫经青海逃亡蒙古。1950年底,为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进藏,在西方和西藏分裂势力的胁迫下,当时年仅17岁的14 世达赖喇嘛从拉萨出走,住在亚东的东嘎寺内。准备前往印度的西藏噶厦政府也随同14世达赖喇嘛来到亚东。亚东成为当时西藏的政治中心。 1951年,14世达赖喇嘛代表西藏地方政府和全体僧俗人民正式致电毛泽东主席,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但1959年西藏叛乱期间,14世达赖喇嘛和十多万藏民藏军一起从亚东越过乃堆拉山口走出国境,流亡印度,开始了几十年分裂祖国的亡命生涯。 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印度军队便在边界制造了多起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亚东的乃堆拉山口及卓拉山口地区也遭到印军的挤占蚕食。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指示我军开展自卫反击战。亚东口岸关闭。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