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哈尔滨市城市精神讨论查摆陋习活动阶段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09:03 黑龙江日报

  今年,哈尔滨的夏天与往年不同:丁香的馥郁芬芳中,一股查找扫除陋习的清新之风迎面而来,让人为之振奋,也颇耐人寻味。

  年初开始,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通过市民调查、网上评论、专家研讨等渠道,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查摆陋习、弘扬美德、提炼城市精神、树立城市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哈尔滨城市精神”讨论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查摆陋习,最终归纳出哈尔滨人眼中的
“十大陋习”:随地吐痰、机动车争道抢行、损坏公物践踏草坪、随地便溺、乱抛乱倒杂物垃圾、行人乱穿马路、乱贴乱画、劝酒嗜酒、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言行粗俗不拘小节。

  6月初,“十大陋习”公布,成了全市舆论焦点。一些市民、专家、学者于是就如何革除陋习,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市民文明素质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倡议之声,举城皆响应

  “哈尔滨城市精神”讨论活动一经开展,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夕阳红服务队的老人,怀着对家乡深切的热爱,呼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珍视哈尔滨,爱护哈尔滨,自觉摒弃陋习劣俗,共同维护好哈尔滨的城市形象;省城新闻媒体也联手倡议:陋习大家查、美德大家评、精神大家议、形象大家树;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的学子们也闻声而起,向全市的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做文明学生、文明居民、文明市民……

  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从老人到孩子、从社区到企业单位、从小学生到专家学者,大家自发参与到“查摆陋习”中来。扫除不文明、倡导新风的行动迅即在市民中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查找之处,在点滴之间

  到哪里寻找渐失渐忘的文明?哈尔滨的市民身体力行,从点点滴滴寻起。

  道外区太古街工委向全区居民发出了“学文明礼貌,树文明新风,做文明楷模”的倡议,立即得到了全区22个街道办事处、110个社区的积极响应,“城市精神讨论”开展的如火如荼。该区夕阳红服务队的老人们,还自己出资制作了29块宣传标语板,在全区宣扬文明。

  全市400所学校20万中小学生也行动起来,他们以征文形式查找身边陋习,总结归纳美德。10天中,共征集了15万份征文。

  市妇联以家庭为单位,举办查摆“家庭陋习”座谈会,倡导从家庭生活开始把握自己的行为尺度,远离陋习。

  从社区到学校,从个体业者到公司企业,从工厂到机关,大家或以群体形式,或以个人名义,一个个电话、一封封来信,短短几天,包括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损坏公物、说脏话等在内的30余项不良习惯,被广大市民揭露出来。

  文明之花,当久盛不衰

  近年来,哈市相继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信守社会公德、争做文明市民”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哈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的文明程度也不断提高,但是,面对创建文明城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是有很多的陋习需要革除。

  如何从根上去除这些痼疾呢?省城新闻媒体集体的智慧开出一剂良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名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热心公益、爱护环境的新时期文明市民;同时自觉与陋习劣俗决裂,积极抵制不文明现象和不文明行为,自觉维护哈尔滨的城市形象。

  如何让文明真正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如何让哈市文明之风持久不衰,成为一个课题。

  活动中,不少行业还从实际出发,自发归纳出行业中的种种陋习。市交警支队经过讨论,分别总结出机动车驾驶人和非机动车、行人“十大交通陋习”;天鹅出租车公司的驾驶员们从自身出发,总结出“出租车行业十大不文明行为”;南岗区在社区居民中开展“邻居节”活动,居民们在共同劳动、娱乐的过程中,交流了思想、消除了隔阂、增进了理解;动力区中山路小学将200平方米的花坛分给每个班,由同学们自己买种、种花、浇水,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革除践踏草坪、乱丢垃圾等陋习。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对身边的陋习劣俗说“不”,市民的素质在查摆中逐步提高。而这个北国的城市,开始了又一次城市文化的提升。(黑龙江日报)

  作者:戚泥莲 董云平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