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活时评:“端午焦虑”只是一个缩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11:36 新桂网

  新桂网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每逢端午节,上了一些年纪的人都会对记忆中原生形态的端午节被逐渐淡漠和异化表示焦虑和遗憾。据6月10日《现代快报》报道:“小时候,看奶奶包粽子成为很多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如今,满大街难寻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物质上的繁华掩盖不住精神上的荒芜。留住端午文化,留住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

  这种焦虑和遗憾毫不做作,非常真诚。但问题是:如果我们真的唤回了完整的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年轻人会接受吗?他们不能接受,其原汁原味还能顺延多久?在笔者看来,“端午焦虑”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粽叶、粽子问题,而是我们长期处于彷徨状态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端午现象是复杂的。你说它发扬光大了?不,许多人说它已经到了必须“抢救”的地步了;你说它日渐式微?不,粽子的产业越做越大,种类、品牌越来越多;你说端午的所有符号都应该保留?不,某些仪式(如用雄黄洗眼)并不符合科学、卫生的现代文明理念;你说应该改革吗?但改革的实践却是公众跟着追求资本最大化的商家走,人家指哪咱去哪,任其折腾,结果是,商家在变花样的同时添加贵重的馅料和浪费资源的高档包装,在天价中赚取暴利,使粽子成为“月饼第二”!端午节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境地,是有更大的文化背景做支撑的。

  端午节是中国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社会的许多缺陷都会附在它的身上,到了目前,它的许多理念和外壳已与工业社会格格不入,因此,对其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但究竟怎样改呢?这就是问题了,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树立起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或信仰)评判标准。具体地说,我们准备建立什么样的节日文化?大家心里没有底,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只好跟着感觉走,结果,不知不觉中让投机的、物质的商人做了我们打破传统、建立新节日的精神向导。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一直变化不大且年年过得很红火、有滋有味,其原因正是那里具有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评判标准。那么,我们呢?其实,我们在民族文化上的彷徨现象不只表现在传统节日上,在发展教育、市场监管、惩治腐败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端午焦虑”以及与此类似的问题,就永远不会有多数人认可的结论。(付山)

  作者:付山

  (来源:新桂网-当代生活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