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直辖后重庆旅游业发展概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21:14 华龙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旅游以“外事接待”起步。1989年成立“重庆市旅游事业管理局”,步入“事业管理”阶段。1997年,直辖后的全市第一届党代会和人代会,做出了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我市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这一全新的产业定位,明确了旅游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旅游产业全面介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定了向、正了名、列了位、排了队,旅游业开始迈入“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七年来,培育和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初见成效,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可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全市旅游资源状况

  重庆市旅游资源丰富。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山城都市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举世无双的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现代山城都市等,赋予重庆旅游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市级风景名胜区25个;国家森林公园18个,市级森林公园3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0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区1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国家A级—AAAA级旅游区38个,区县级主要旅游区(点)104个;城市公园25个;全国重点寺庙3个,市级宗教寺庙(院)、教堂44个;大、中型水库34个;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4个,市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4个。

  二、国际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持续增长

  直辖七年来,重庆旅游业发展尽管遭受了“亚洲金融风暴”、“告别三峡游”、“长江特大洪水”、“中美撞机事件”、“9.11恐怖事件”、“美伊战争”、“非典疫情”等重大影响,由于采取了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全市旅游业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三、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比重逐年增加

  直辖七年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3.0%,到2003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9.06%,七年间该比重上升了5.5个百分点。旅游业成为我市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004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279.0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9.77亿元人民币。其中:入境旅游者43.4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03亿美元,分别占全年计划的92.43%和87.12%;国内旅游者5235.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42.92亿元人民币.

  四、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直辖七年间,建立健全了区县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000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实现了向“中国旅游名市”的跨越。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供给实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从业队伍不断壮大,新增直接就业人员13.7万人以上。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带动相关行业增加5个人就业,截止2003年,我市围绕旅游业的间接从业人员在77.41万人左右。

  直辖七年间,国际旅行社平均每年增长21.2%,国内旅行社平均每年增长6%;在148家星级饭店中有三星级以上的73家,七年间平均每年增长35.1%;七年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分别增加36.5%。

  五、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建设进展明显

  自1998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六年间累计投入1.83亿元,共资助旅游项目189个,带动社会投资18.75亿元,政府资金投入与拉动社会资金直接投入的比例为1:12。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间,共争取到旅游国债资金2.79亿元,共投入以旅游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

  通过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山城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三大旅游精品见成效。在建设三大旅游精品的同时,开发建设了四面山、金刀峡、万盛石林/黑山谷、仙女山/天生三桥、小南海、钓鱼城/涞滩二佛寺、天坑地缝、野生动物世界、茶山竹海、市郊温泉度假及星级“农家乐”等一大批旅游名品和新品,旅游产品日渐丰富多彩,旅游供给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03年,我市有38个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等级旅游区。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区17个,国家AAA级旅游区4个,国家AA级旅游区14个,国家A级旅游区3个。

  2004年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提出了“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开发建设规划纲要,重点推进旅游精品战略。。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为:“长江三峡”高峡平湖游;“大足石刻”世界遗产游;“魅力重庆”山城都市游;“抗战风云”历史文化游;“乌江画廊”民族风情游;“温泉湖泊”休闲度假游;“钓鱼古城”史迹文化游;“渝南山林”自然生态游;“巴渝古镇”民俗风情游;“神秘金三角”跨省周边游。

  2004年还强化跨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协调、规划统筹、开发建设、宣传促销和开放市场,共同打造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协作区。贯彻落实川渝“1+6”和渝黔“1+16”区域合作协议中的旅游合作内容,重点推进跨区域旅游联合发展。加大区域联合宣传促销力度和建立川黔渝三省市无障碍旅游区,打造川黔渝“金三角”旅游路线。同年还进行了渝鄂联袂,共建“长江三峡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庆与湖南签订了联手打造“长江三峡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1+3”旅游经济合作协议。在11月份的上海国际旅交会上,渝鄂两省首次联合召开了“新三峡旅游产品新闻发布会”,结束了两地长期以来各自宣传长江三峡旅游产品的历史。此外,重庆还与新疆签订了“关于加强新渝两省市旅游产业合作的协议”;与成都市签订了“关于构建长江上游(成渝)旅游圈合作协议”。

  六、旅行社行业“扶优扶强”效果显著

  通过对旅行社业的整治和“扶优扶强”,至2002年度全国100强国际旅行社排名中,重庆海外、重庆招商国旅、重庆新世纪国旅、重庆新亚国旅、重庆中旅、重庆国旅等6家旅行社榜上有名,分别列第8、20、21、42、60和68位。

  2003年,在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旅行社的经营收入、旅游利润、实缴税金、外汇结汇、入境外联人天、入境接待人天、国内组织人天、国内接待人天等八项指标的综合排名中,重庆仅次于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位列第六。

  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新时期全市旅游发展的初步想法

  旅游业是我市新时期全面推进“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一心、两地、三区、四合、五强、六抓、七明显”的思路开展工作。

  1.“一心”指重庆旅游的总体定位:成为长江上游的旅游中心。

  纵观世界,凡经济繁荣必旅游兴盛,美国纽约、法国巴黎,我国的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均无一例外。建设长江上游旅游中心,是根据市委、市政府“努力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奋斗目标和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而提出来的。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旅游中心”是我市旅游发展的新定位,是全市旅游业为之奋斗的总体目标。只要我们抢抓天时的机遇,发挥地利的优势,营造人和的环境,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重庆就将成为西南交通集散枢纽,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旅游口岸,成为长江上游旅游中心。

  2.“两地”指重庆旅游的发展方向: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出行的吸引客体和游览对象,是旅游者抵达并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地域空间,它汇集了旅游资源和以旅游者为经营对象的相关产业部门,是支撑整个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客源地是针对旅游主体而言,是旅游者产生的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既依赖于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也依赖于旅游客源地的拓展。将重庆建成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是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两大重要任务,也是支撑我市实现“长江上游旅游中心”总体定位的两大基本前提。

  3.“三区”指重庆旅游的空间布局:构建三峡库区及两侧腹地旅游区、山城都市及近郊旅游区、乌江画廊及武陵山区旅游区三大板块。

  以“高峡平湖”为标志的“三峡库区及两侧腹地旅游区”,是我市旅游吸引远距离客源市场的主打产品,是我市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魅力重庆”为标志的“山城都市及近郊旅游区”,集中了重庆主城的“山城夜景、重庆火锅、都市购物、靓丽风情、红色旅游、温泉之都、工业旅游”七张“名片”和主城近郊的“大足石刻、钓鱼古城、生态山林”三张“名片”,兼具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双料”特征,是我市旅游发展必须全力打造的“旅游高地”。以“民族风情”为标志的“乌江画廊及武陵山区旅游区”,拥有大量“养在深闺”的绝品旅游资源,在全市旅游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市旅游发展主要后劲所在。

  4.“四合”指重庆旅游的发展途径:坚持区域联合、资源整合、部门配合、资金结合四大途径。

  实施区域联合,加强区内协调互促、区际衔接互补、目的地和客源地互流,是打造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和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实施资源整合,是切实解决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供给存在的“散、小、弱、差、浅”,合理配置资源,为旅游市场需求提供有效产品供给的根本途径。加强部门配合,是规避体制约束,强化“条块”协调,共同发展大旅游的组织保障。加强资金结合,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加大对旅游业投入,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措施。

  5.“五强”指重庆旅游的工作重点:强化规划运作、强化宣传促销、强化投融资、强化开发建设、强化政策扶持五个重点。

  强化规划运作,是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根本保证、进行市场运作和招商引资的基本前提。强化宣传促销,要不断提高宣传促销的创新性、立体性、煽动性和实效性,塑造重庆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全面拓展入境、国内和出境三大市场。强化投融资运作,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打捆相关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旅游的投入。强化开发建设,要按照世界级、国家级和地方级三个层次,突出重点、追求特色、打造规模、整体推进,做快做好、做大做强、做精做透,形成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强化政策扶持,用好、用活、用足、用透现有政策,积极争取并加快出台促进和扶持旅游产业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6.“六抓”指重庆旅游行业的自身建设:抓好学习提高、服务效能、改革创新、调查研究、队伍建设、考核落实六个方面。

  一抓学习提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旅游》,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服务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增强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旅游经营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执业技能。二抓服务效能,改进机关工作作风,规范程序,健全制度,提高效率。三抓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大胆创新,高人一筹,先人一步。四抓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研究就没有决策权。五抓队伍建设,继续抓好旅游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开展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六抓考核落实,强化各项工作特别是旅游安全的督促检查,实行目标管理。

  7.“七明显”指重庆旅游的发展变化:争取旅游市场、发展环境、管理体制、旅游企业、旅游就业、行业管理、关联带动七个明显变化。

  一是大力拓展旅游市场,争取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有明显增长。二是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争取在“事事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城市友好文明和市政公共设施完善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三是逐步理顺管理体制,争取在区县旅游管理体制和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上有明显突破。四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争取在促进企业上前台、做大做强旅游企业方面迈出明显步伐。五是努力扩大旅游就业,通过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来扩大就业规模,通过扩大旅游消费市场来拉动就业市场,争取在扩大旅游就业方面有明显增长。六是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争取旅游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方面有明显好转。七是充分发挥旅游关联带动作用,争取在促进相关行业协调发展、推动区县经济社会繁荣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二)2005年全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旅游计划目标,谋划“十一五”旅游规划的关键年。2005年全市旅游业的预期工作目标为:海内外旅游者585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89亿元人民币,均与上年同比增长11%。其中:入境旅游者4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和13%;国内旅游者581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0亿元人民币,均与上年同比增长11%。全面完成“十五”旅游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

  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强化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打好整合促进、协调发展的总体战。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培育;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三类产品”全面推进;渝东北三峡库区及两侧腹地、渝西南山城都市及近郊、渝东南乌江画廊及武陵山区“三大地区”全面发展;先导示范、拉动延伸、产业支撑“三大功能”全面展示;经济贡献、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三大效益”全面体现的整体发展格局。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促进大开放、形成大产业,全面开创我市旅游繁荣发展新局面。

  2005年将全市旅游工作大会,完成《重庆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强力推进《重庆市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开发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加快我市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步伐。在2005年,分“三个一批”,整体推进“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的开发建设,力争在资源整合上取得新的突破。

  ——“规划一批”:按照高起点、宽视野、大策划、可操作的标准,分系列编制十大旅游产品体系专项规划和重点项目开发建设规划,挖掘文化内涵,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确保可持续发展。在2005年,牵头编制完成《川黔渝金三角旅游规划》、《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暨近期开发景区建设性规划》、《重庆温泉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配合相关部门编制完成《重庆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旅游交通建设规划》、《重庆市工农业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题研究;加强对列入近期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区(点)规划的行业指导和统筹协调。

  ——“建设一批”:要抓住三峡库区后期扶持机遇,按照国家六部委《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及其实施意见要求,集中力量建设“长江三峡”高峡平湖游精品中传统优质旅游景区(点)的提档升级和三峡腹地旅游新品的规划建设。要把握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工农业旅游”的年度主题,以及我市着手打造“温泉之都”等年度热点,筛选对应的重点项目予以启动实施。按照特色突出、现有基础好、前期工作落实、已有有实力的业主进入的原则,加快推进大足石刻、长寿湖、四面山、广阳岛等重点旅游区(点)的开发建设步伐。配合市交委启动实施《重庆三峡库区旅游交通(公路、水路)建设规划》,抓好重点景点登岸码头的亮化工程和连接主要景区的道路畅通工程。

  ——“储备一批”:结合“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和“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重点,抓紧谋划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做好重大项目的筛选论证,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创意策划和项目前期储备,精心组织编制高质量的重点旅游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两级“重大旅游项目库”,积极促进旅游项目与开发业主的对接,进一步加快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步伐。

  全力办好“第十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实施“五个一”宣传促销工程,努力塑造重庆旅游整体形象。要整合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坚持政府的整体形象力宣传与企业的产品注意力促销相结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增强宣传促销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在2005年,要强化事件营销,抢抓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的重大契机,把握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温泉之旅”等年度热点,宣传造势,借题发挥,务求实效;强化节庆营销,继续办好以“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为龙头的系列旅游主题节庆活动,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办出声势,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强化公共信息营销,实施一部影视、一首歌、一张碟、一本书、一张图的“五个一”工程,更新并加强车船、飞机抵渝欢迎辞中的旅游宣传内容,在人流集散地和重要交通路口逐步开辟固定的公益性旅游宣传阵地,编印出版《便民旅游手册》,直接面向公众,立体宣传“重庆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强化上门促销,继续加大对海内外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全面拓展入境、国内和出境三大市场。同时,要结合对外宣传促销,做好旅游重点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

  以长江三峡黄金水道“一票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市内外区域旅游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区。2005年,结合长江三峡“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加快推进三峡旅游“一票通”的联票制,加强游船—旅行社—景点共同体建设;配合市交委启动实施《重庆三峡库区旅游交通(公路、水路)建设规划》,重点抓好重要景点登岸码头的亮化工程和连接主要景区的道路畅通工程,抓紧研制和引进适应新三峡旅游的新型游船,进一步提高国内旅游船的档次。继续贯彻落实渝、川、黔、鄂“1+6”、“1+16”和“1+3”跨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加强跨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衔接,在加大区域联合宣传促销的力度、共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借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渝举办之机,强化主城区进出口岸功能,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

  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努力扩大旅游就业。要加大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支持力度。2005年,要按照每个区县(市)不低于5种的数量要求,重点扶持有重庆特色、有市场的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加快重点旅游区(点)旅游购物场所或“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建设,并加强管理和规范。充分发挥旅游的关联带动功能,努力促进旅游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协调、沟通和融合,在完善旅游业各个配套环节和接待服务功能的同时,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拉动相关经济发展。重点针对库区产业“空虚”问题,启动三峡库区旅游就业培训计划,以库区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就业扩大,实现旅游经济与旅游就业同步增长。完成《重庆市旅游条例》修订,加快旅游行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继续搞好“优秀旅游城区”、“A级景区”的创建、“星级饭店”的评定,推出“最佳导游”、“诚信旅行社”等新的荣誉认证形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行业自律,建立执业信誉档案,完善信誉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和旅游投诉处理,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加快推进旅游体制改革与创新,努力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我市旅游“龙头企业”。选择部分有条件的景区,积极探索和尝试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和景区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属地化“三化机制”,为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创造条件,为景区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从事开发建设扫清体制障碍。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旅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集团化、品牌化建设步伐,重点扶持1—3家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加快培育我市旅游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全市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市场拓展能力及接待服务质量。加快成立“重庆旅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步伐,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力争在年内完成“重庆阳光旅业集团”的改制工作。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