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寻找哈尔滨人记忆中的美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01:50 新晚报

  本报记者 张素梅 程翠薇 张寒冰

  五十年代:艰苦创业 敢为人先

  道外区进步小区 刘艳萍 70岁———

  提起50年代,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时出了一个叫梁军的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她可真了不起,还被毛主席接见过。2年前,《小崔说事》开播大概是第一期,就把梁军请去了,那时才知道原来旧版的一块钱人民币上,那个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就是她。当时特别惊讶,也特别骄傲,真有“老友重逢”的感觉。

  “第一”说明什么?说明咱哈尔滨人身上的一种精神,敢为人先,要强上进,这不是美德是什么?后来据说她当遍了哈尔滨各大农机厂的厂长啊负责人什么的,真让人心服口服。

  南岗区中和街62号 戴先生———

  1956年,我才两岁。我妈一手拎着一个箱子,我拽着她的衣襟,为给“公家”省钱,从安徽合肥愣是坐了5天5夜硬板火车来到哈尔滨投奔父亲。

  我的父亲是中央团校第二期学员,1955年,放弃回合肥提拔的机会,来到哈尔滨支援东北建设,当时全国各地有相当一批像我父亲这样的人来到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在这里扎根、创业。这批如今已融入哈尔滨的外来的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条件艰苦、开拓创业的精神,真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宝贵财富。

  道里区运华广场小区 张劲松———

  五六十年代“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被全社会颂扬,孙茂松就是一个典型。他不但技术过硬,而且一天能干十二天半的活。当时,哈尔滨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说到底,是展现了哈尔滨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美德。

  六十年代:全城投入 “为人民服务”

  哈尔滨学院 邱丰———

  按现在的话说,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是六十年代唱响的城市主题,而且是实实在在落在实处。

  当时,哈尔滨提出“我是人民‘十大员’”,就是人人争当卫生员、理发员,一共有十个工种。而每个工厂几乎都有自己的理发小组、修鞋小组、补衣小组等服务性的小分队,不收钱,我在工厂15年从来就没在外面理过发。

  当时,三八理发店有一个查桂民小组非常有名,他们给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免费理发。社会上涌现出许许多多这样的学雷锋小分队。

  后来因为哈尔滨这个活动在全国都有特别大的反响,以至全国第二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那在当时可是特别“牛”的一件事儿了。

  七八十年代:勤奋好学 爱岗敬业

  森工总局 张旭光———

  也许经历了“文革”精神、文化的双重饥渴,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哈尔滨人对知识的渴求、发奋学习劲头儿,我认为是一种美德。

  学技术、搞钻研、玩命上大学,成了社会大趋势。不仅仅是正规大学,各种夜大、电大也是人满为患。毕业不给任何文凭的哈尔滨文学院招生时,报名者竟达1万余人,但最终仅录取了二三百。而一些单位午饭后,人手一本《许国璋英语》的热门现象,可见勤奋钻研精神在当时蔚然成风。

  哈太平区平湖小区 许波———

  80年代的时候,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全中国都在宣传“张海迪”精神,许多人都是流着泪听她做报告。当时,哈尔滨也有一位张海迪式的人物,叫刘明歌,老师上课的时候也经常拿刘明歌激励我们:“你看人家身残志坚,又学英语又学日语,你们咋就不能好好学习呢,那时真觉得特别惭愧。”

  我认为刘明歌也是那个年代哈尔滨人美德的一种体现: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哈机关工委退休干部 许秀文———

  八十年代,哈尔滨人爱岗敬业的美德全国闻名。

  勾艳玲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26岁的查号员能背下来15000个电话号码,被人称为“活电话本”,由她,大家也知道了一个新鲜事物:吉尼斯纪录。当时真觉得她太神了。

  还有一个更神的,随后出现了“观手型、测鞋号”的杨华。我记得她是哈一百的营业员,每天都有人专门到哈一百去看她的这套“绝活”。当年她好像是36岁,现在也是奔50的人了。

  勾艳玲、杨华的“绝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她们爱岗敬业、钻研入迷的那种精神,至今令人敬佩,不论时代如何推移,它们都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骄傲。

  九十年代至今:新时代新奉献

  哈工大集星网络公司 祖小明———

  我认为九十年代初,给我最大震撼的就是一个英雄:苏宁!

  1991年我还在工大上学,是春天的五月份吧,苏宁事迹传开了———哈尔滨籍中校参谋长临危不惧,在演习场上扑向要爆炸的手榴弹、救下两名战友!他是咱哈尔滨人哪,这个城市为他感动,到处都在“学苏宁”。

  我们哈尔滨真是记住了这位英雄,有“苏宁小学”、苏宁塑像、苏宁纪念碑……

  宣传苏宁的时候是90年代初,好多人可能还记得那时正值全国上下“经商热”,好像整个城市的人都在“倒贷”,在“发财致富”的冲动下,一些传统美德已经失落。而苏宁舍身救人的感人举动让我们找回了这个城市的一种英雄精神。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 郑毅———

  ’98年抗洪最值得一提:在滔滔洪水面前,在这个城市最危机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与人、人民与子弟兵、百姓与这个城市,休戚与共、血脉相连、齐心合力、保卫家园的精神,真是感天动地!这场灾难,考验了我们的城市,考验了我们的品格。

  哈尔滨医科大学职工 李静———

  记得2001年秋,因家里电表坏了,我随手拨了一个传呼号,10分钟后,李庆长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同志,就来到我家。至今,遇到“电”的问题,我还是要拨这个特殊的号码,因为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认为,李庆长,也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他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代表,是这个时代哈尔滨恒久魅力的一块“钻石”。

  省华能水电公司 陈玉茹———

  这个城市的美德?就眼前这两天发生的事儿就太值得说说了。高考下大雨那天的“救急路”!我就陪高考的孩子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

  6月8日,高考第二天,不到8点我和儿子就出了门。我家在清滨路,考场在69中,一走到车站,雨就大了,而且开始堵车,我一下子急了,拉着女儿说:“咱打出租!”可等了十多分钟,根本就没有空车!我快站到马路中去招手了,孩子急得直跺脚,大雨中一辆吉普车停在我和孩子身边“是高考吗?上车,上车!”我们慌乱地上了车,忙不迭地说谢谢,开车的小伙子说:“别谢我,你看那开着大灯的车都是高考车,别的车都在道边让路呢!”听了车上的交通台,我们才明白:因为下大雨,8点多全市主干道都堵车走不动了,交通台的热线电话都快打爆了,在一位司机的提议下,大家主动让出了一条高考通道,拉着考生的车打着急行灯就一路绿灯!

  想不到的是,我和孩子提前半小时就到了考点!那位司机没告诉我们名字,但这样的急人所难谁能忘哪?!我记下了他的车号“黑AL36677”。咱哈尔滨人太好了!

  一座城市的口碑,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厚厚的历史沉淀下来的。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或好或坏的评价。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和美德。这样的人,受尊重,受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

  一个城市同样如此,城市印象与文明美德的细节环环相扣。豪放、大度、勇敢、开拓、创业、奉献,几代哈尔滨人传承下来的美德,尽管在快进的时代中,有所消磨,有遗漏,但是,已烙刻在这座城市根骨里的东西,永远鲜明而又个性,不会失落。

  我们随机采访了一群人,探求他们对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对美德的诠释,找寻这座城市以往那些年代里,曾经令我们的骄傲与自豪的记忆。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