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宗璞的“非如此不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02:2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宗璞的“非如此不可”

  1946年,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一次公开演讲后被杀害。学校北归后,曾有人提议要为他立纪念碑。冯友兰先生认为纪念碑要立在与王静安先生的纪念碑对称的地方。他说:“一多与王静安的死,都不平凡。他们所殉的理想不同,但他们的死,都有极大的意义……宋人笔记里说:伯夷太公各为人间办一大事。这句话可送与一多与王静安。”

  在《三松堂自序》中读到这段往事,不禁怦然心动。“为人间办一大事”,用来形容冯先生的女儿、写作《野葫芦引》的宗璞,如何?即使不是作品评价,但以此形容宗璞先生的心愿,当不为过吧?

  1985年,宗璞开始写作《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时年57岁。1988年完成出版。之后因病停顿5年,1993年开始创作《东藏记》,《东藏记》完成于2000年。先生今天已77岁高龄,听力、目力皆衰退,靠口授,仍在构思写作《西征记》与《北归记》两部长篇。我觉得宗璞是领天命而写作的,这朴素的坚持里有一个知天命老人的“非如此不可”,即使这个非如此不可表达得柔和,从容,悠缓。

  对一个民族而言,再好的文学作品,也许都不如拥有一部真实的历史。西南联大,这所在日本侵华的危难时期传奇地存在,并为中华民族保留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材的大学,它的历史却一直只有零星勾沉,并在后世散入流云。与它同时消失的还有一种中国人曾经达到的精彩的精神高度,一种蕴藏在历史中的可能性。宗璞的《野葫芦引》,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也可以说是由内而外地,亦史亦诗地讲述了西南联大的历程与精神。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状态呢?难以形容。它渗透、体现在战乱、迁徙、饥寒、生死等无常中的“不失常”中,从容朴素、洁净充实,又包含热情、道德与勇气,也许古老的“天地心”一词差可形容。小说虽然用的是全知视角,但隐含着南渡时仅10岁的宗璞的眼光。童心,轻而柔,璞而真,把我们带入诸多定见形成之前的敏感天地。时光已经太老了,真难以形容回到那婴儿般的赤子之境的欣喜。小说表面没有紧张冲突,又确实隐含一个重要悬念,这批由北平迁出的知识分子,这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小儿女,已经随着小说的展开,遭遇了他们将命定遭遇的时代、环境、文化的复杂性与严酷性,他们的优美、智慧、自信、平安的生命,将遭遇怎样的命运?这种理想的现实处境在小说家宗璞笔下又将被怎样对待?因为它“史”的品格,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知晓它悲哀的结局,但因为它“诗”的品格,我们又对它有很高的期待。

  1995年,《东藏记》前三章在《收获》发表时,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当时宗璞写了一个题记:“谨以此书献给抗日战争中的阵亡战士和被日本军国主义杀戮的、在战乱中丧生的无辜同胞。”而一转眼,已经是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77岁的宗璞前两天在上海,谈到了这部小说时,再次说:“个人的记忆确实会模糊,但是作为民族的集体记忆应该永远是鲜明的,我们有责任让这个记忆鲜明。”可怜柔弱的宗璞没有忘记梁启超先生的“新小说论”,她说:“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一文中曾谈到,就是年年月月的才子佳人小说,侵害、萎靡了国人的精神状态,梁启超的原话是:“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于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宗璞先生重提此话,真让人感慨万千。

  这次来上海,宗璞专门做了两套新衣服,新配了一副助听器。那天在复旦大学为她举办的研讨会结束的时候,她指着蓝色的“宗璞作品研讨会”的会牌说:“我要在那儿照一张相。”听者心无不一动。其洁净柔慈,让人难忘。

  后来在交谈中,宗璞说有一个意思忘记在会上讲了,有些遗憾,我说我来补充写出来吧。先生高兴地把大意讲给我,我谨照录如下:

  “写战争,不能只是着眼战争,还要超越战争。战争使人异化,人应该还原为人。《东藏记》中就表达了这个意思。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现代哲学史》最后一章引用了张载的话:“有相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是张载归纳的客观辩证法。冯先生指出:人类是聪明的,一定会照着“仇必和而解”的方向发展。我相信从长远来讲,一定是这样的。在这个长远的过程里,我们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的书是写那一段战争的,可我是为了人,为了和平。我深知自己的能力很有限,说出来的话怕做不到,总觉得自己像在说大话,但我是努力去做的。”

  当时我回味着“人应该还原为人”一句,直觉在这里宗璞已经说出了《野葫芦引》的根本,问能不能再展开讲一讲时,宗璞想想后,说:“就这样吧,简单说说就行。”我没有再追问,我想起她曾经说过的:“任何境界,都无法向来人探问消息。只好靠自己一点点去融会,一步步去贯通。”

  (选自《文汇报》 作者:芳菲 )

  作者:马丽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