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9年后再次成灾 “人蚁大战”凸现科研断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05:07 新华网 | ||||||||
山西省垣曲县的白蚁防控科研成果9年前已见成效,如今防治工作又要从零开始 一直活跃在江南的白蚁,如今已越过黄河,给山西省林业大县垣曲造成了巨大灾害。今年以来,垣曲县境内11个乡镇不同程度被白蚁侵害。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棠日前对记者痛心地说,山西省9年前已对垣曲的白蚁进行了种属确认,防治科研取得很大成果,但由于一直没有实施这些成果,如今,垣曲再次上演“人蚁大战”。
白蚁为何再次成灾? 防治成果“刀枪入库” 6月2日,记者到达垣曲县解峪镇陡坡村。在村内,白蚁群随处可见,有的钻入门框,有的进入林地。村民李志伟说,白蚁啃食了大量树根,许多大树已经死亡。近来,白蚁又从六七米厚的窑顶钻透窑洞,啃出四通八达的蚁道。今年春天以来,村里许多窑洞透水,成了危房。村民李小青无奈地说,他家的木头柜子,底部被白蚁咬透,里面的衣服毁了一半。据了解,垣曲蚁灾已涉及28万亩森林,其中成灾面积达到4.5万亩,当地百姓1200孔窑洞受损。 白蚁过去主要活动在南方,如今在山西成灾,有关专家痛心疾首。他们说,早在9年前,山西就已对白蚁防治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制订了防治措施。然而,当时的科研成果,却一直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正是因为防治成果“刀枪入库”,才让白蚁卷土重来。 张树棠告诉记者,早在1988年,山西省首次在介休县发现白蚁灾害,白蚁防治被山西省科委列为科技攻关项目。经过3年的实地科学研究,白蚁集中防治取得成功。 此后,中国科学院的黄复生与张树棠、原运城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史振学、山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王立中等人经过潜心攻关,在白蚁的生态习性研究与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从此之后,山西防治白蚁的科研渐渐被淡忘,更无人进行跟踪研究。 今年以来,面对大量白蚁,村民们手足无措。村民杨远平说,去年7月份,村里发现大量白蚁,垣曲县组织村民采用烟熏、抹泥、喷药等措施,但效果不佳。白蚁的繁殖特别快,一个巢穴最多时能达到200多万只,很难控制。 成果缘何深锁闺中? 科研出现“真空”地带 就研究成果出现断代的原因,张树棠分析说,首先是科研单位新老交替后,业务工作没有对接,科研计划没有形成承上启下的机制。科研单位老同志退休,有的调离,新人对老一辈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比较陌生,甚至完全不懂,因此,研究成果束之高阁,有的甚至丢弃。在实验室,张树棠指着桌上的几瓶白蚁标本苦笑着告诉记者,标本是自己10多年前在野外采集到的,自己刚离休不久,前几天,这几本珍贵图片与标本差点被处理掉。记者在垣曲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垣曲再次发生白蚁灾害,许多相关单位业务人员对前人所做的研究工作一无所知,防治白蚁的科研工作断代了。 其次,一些科研单位经费紧张,留不住人才。张树棠告诉记者,在一些县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经费严重短缺,他在几年前曾要求垣曲县林业部门配合科研工作,对方单位答复经费紧张,无力配合。经费短少,使科研工作停滞不前。 此外,一些科研单位的领导存在跨行业、跨部门任职现象,一些甚至是“门外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现在业务单位的领导很多是只知行政不懂业务,加之调动频繁,业务部门的业务性质逐渐弱化,很多时候,业务单位对自己所属的业务出现管理“真空”。 如何不让科研断代? 积压成果亟须清理 目前,众多专家已到达山西垣曲,对白蚁开始“会诊”。由于9年前的白蚁防治成果被遗忘,面对灾情,专家们几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防治工作不得不从零开始。 据介绍,现在当地的白蚁属于何种属,一时还作不出定论,因此也无从知道其习性,无法采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在当地,防治工作只采用最原始的“诱杀法”,比如在土中放食物诱杀、黑光灯诱杀、有翅成虫诱杀、根部药物注射和在窑洞埋放药物诱杀等方法。这些办法,也只处在实验阶段,当地百姓普遍反映效果不佳。 业内人士说,白蚁灾情十万火急,拾起前人成果至关重要!对于研究防治工作出现的断层,张树棠由衷感叹,每一次研究,国家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防治工作需要延续性。由于垣曲白蚁防治工作没有连续性,白蚁已在垣曲扎根,要想彻底根治,惟一的希望是在尽快拿出有效防治措施的同时,通过繁殖积累自然天敌,在当地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 山西白蚁防治问题,反映了科研体制缺陷,暴露出了科研成果的断代问题。对此,山西有关部门吸取教训,正计划对积压的科研成果进行清理。(记者 罗盘)(责任编辑:罗茜)(来源: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