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报文章:到不了彼岸的“去中国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15:02 新华网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文章:到不了彼岸的“去中国化”。文章摘要如下:

  台独分子想借“去中国化”为跳板过河,恐怕到不了彼岸。

  5月9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说,美国年轻一代学习外语经过三大浪潮:1957年苏联放出人造卫星到太空后,在美国掀起了学习俄文的浪潮;上世纪80年代日本崛
起变成挑战美国的经济超强,日文也在美国吃香了一阵;现在大家赶时髦学中文了。

  布什总统的同乡、杜勒斯中学高三一个女学生,人家问她为什么学中文,她反问:“你为什么不学?”

  全世界知识分子都对“走进”中华文明领域发生莫大兴趣,有远见的美国女孩觉得学中文增加自己未来事业的本钱是天经地义,难道那些从中文环境中成长的、住在台湾的炎黄子孙反而要“走出”中华文明的黄金地段吗?我看不会。

  “中国优势”引人瞩目

  美国许多有远见的观察家所看到(甚至担心)的“中国优势”有这么几点:

  第一,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

  第二,13亿中国人的精英受到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教导,有人称之为“学习的道德传统”。目前普林斯顿大学理科拔尖的学生都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中国当前掀起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迁移运动”,到2010年中国一半人口将是城市居民,是其他国家城市居民的总和。

  第四,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相辅相成,意味着劳动大军不断地“文明增值”。

  第五,从上海的例子来看,中国城市能在最短期内由第三世界跃进到第一世界,上海已经有很多方面堪称世界“第一流”。新加坡李光耀资政在复旦大学接受名誉法学博士时就提到这点。

  第六,将来世界上百万居民的大城市多半会在中国,而中国各城市之间“比、赶、超、带”劲头十足。

  如果把这6点总括起来,一个超现代化的中国巨人肯定会耸立于世。

  两岸携手现代化潮流

  外国人看到的上海突飞猛进其实有台湾精英的投入,算是海峡两岸携手形成一股强大的现代化潮流。

  所谓“现代化”还包括电视前观看足球赛。英国报刊注意到,现在在电视前观看曼彻斯特联队比赛的观众最多是中国人,比英国人口总数还要多。不禁想起19世纪著名英国外交家亨利·石本典乍,在1842年把《南京条约》加诸满清政府以后,第二年到曼彻斯特工商联欢迎会上讲演时说:“如果每个中国人购买一英尺英国布,你们曼彻斯特的工厂就会忙不过来了。”讽刺的是:这一在英国称霸全球时根本无法实现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现在许多国际新潮产品设计师都注重研究中国人的爱好,因为中国市场太大,占据中国市场太重要了。

  台湾厂家早就先行一步,他们不但争取到大陆市场,而且还争取到大陆价廉物美的劳动力,到大陆去制造占领全球市场的拳头产品。这种大陆和台湾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合已经为和平统一备足了基础材料和物资,换句话说,是挖掉了台独的墙脚。

  连宋登陆之际,台湾驻芝加哥文化处通过台湾学生会组织了一次美台关系的学术讨论会。芝大著名国际安全战略家米尔斯海默教授在会上说,中国一百多年受到外国欺侮,使台湾长期不能和大陆统一,如果他是中国人,一定会像他所看到的所有中国人那样要收复台湾的。可是美国政府并不希望中国收回台湾,而是希望保持现在的台湾“有实无名独立”。他说,陈水扁搞的是“出格”的“有实有名独立”,布什政权对此进行制止。

  香港《中国评论》今年5月号登载专文透露,中国对台战略底线是:一旦台湾宣布独立,就采取“非和平方式”制止。这“非和平方式”(即动武)也只打到制止台独的程度,不是用武力统一台湾。

  米尔斯海默说,中国要收回台湾的决心大大超过害怕和美国打仗的心态,明知打不过美国也不会手软。

  上面说的这种假想是美国军事战略家所担心的,可是台湾当局的宣传却仍然停留在“中国是纸老虎”的奇谈上。最近美国传统基金会关于台湾安全的学术讨论会上就有美国情报专家詹姆斯·马尔文农指出了这点。我们从这一切的现实来看,宋楚瑜这次访问大陆时说的“台独是死路一条”不是空话。

  2008年要办好北京奥运,2010年要使上海世博会成功。这两件大事圆满结束后,全世界(包括台湾精英)都会对中国刮目相看。到那时人们再来谈和平统一中国的问题,视野就会大不相同了。说不定在那以前,许多“台独”健将也踏着连宋足迹而“登陆”,台独的大气候就会自然消失,我们也不必再讨论它了。

  (完)(来源:参编)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