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执著老人守护童寯故居44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1:35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文昌巷52号是省级文保单位,民国经典建筑——建筑大师童寯的故居。1961年,26岁的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无线电系学生詹宏英嫁给童老次子童林夙时,组织上希望她能多照顾童老。詹老师答应了。四十多年来,从南工的学生到东大的教授,从黑发到白发,詹老师和她的丈夫童林夙先生一直陪伴着童老住在这栋他1946年亲自设计的老房子中。虽然童老已经去世22年,但71岁的詹老师依然固执地保留着房子的布局和颜色,保留着童老在世时的一切家具摆设,甚至一个水龙头、一个电灯开关都不准更换。“这所房
子和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童先生生命的延续。”詹老师说,“我就是一个一辈子站岗的卫兵。”

  保持原貌不装空调

  嵌在水泥高墙中的两扇铁门第一次向记者打开。一株茂盛的翠柏后,省级文保单位、民国经典建筑——童寯故居出现在记者眼前。这位和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齐名,留下了外交部大楼、AB大楼等众多经典作品的建筑大师当年在闹市中为自己觅得这块安生之所,颇有“大隐隐于市”的味道。这是一座大门朝北,面向文昌巷的独立两层小楼,红瓦红墙、坡屋顶,质朴可爱。楼下是起居室、厨房、卫生间、楼上是童老的卧室和放书的小房间。童老抗战前曾在东北生活,其故居的大坡屋顶设计深受北方建筑影响,而这种设计在湿热的南京并不适用。夏天很热,在童老当年看书的客厅里詹老师打开了3个风扇,记者依然感到闷热。然而詹老师坚持不装空调。“当年童先生也是这样过的。”她说。

  完整故居保留大师身影

  詹老师的坚持让逝去的大师与我们如此接近。起居室的东墙没有用任何涂料,独具匠心地保持着方砖砌成的红色墙体,虽然是60年前设计的,今天看来依然洋味十足。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屋内的家具和摆设,除了一架老式钢琴外全都是中国传统式样的,连大厅的吊灯也用一个羊皮灯笼充当。也许这正是童老中西合璧思想的体现。在二楼童老的卧室前,记者看到的是一张铺着旧床单的小床、一个短短的书桌、两把破椅子、一只旧衣箱、一台老式收音机和满屋子的中英文书。这就是大师的生活。解放后童老基本停止了承接项目工作,专心看书、教书、做学问。“他是一个守时的人,生活极有规律……”詹老师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一边讲述,让记者仿佛看到了数十年前童老的一天:5点起床、打扫卧室、吃油条喝豆浆、步行去东大建筑系看书抄卡片、下午继续在起居室的躺椅上看书、晚上在书桌旁伏案写作。

  政府支持帮助詹老师圆梦

  为了当年的承诺,詹老师坚持了44年。1992年,童寯故居以其精美的设计,重要的历史价值成为市级文保单位,2002年又一跃迈入了省保的行列。然而,岁月还是在这栋建筑上留下了痕迹。屋顶漏水不说,老宅围墙外各种小区建设时都垫高了地基,这让老宅成为盆底,一下雨,就成了汪洋。各种在院墙上的私搭乱建更是给老宅带来了无穷的隐患。“那阵子真不想坚持在这里了。”詹老师夫妇俩都是东南大学教授,有资格申请住房,“幸好有了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帮助。”白下区文物局副局长梁勇勇向记者介绍,2004年白下区文物局汇合13家部门单位,对童老住宅进行彻底修葺和外部环境整治。强行拆除了院墙外的私搭乱建,帮助童家重做了屋顶防水和院内下水道铺设,对内外立面也进行了翻新。在这个工程中,充分尊重了詹老师的意见,保留了室内颜色、摆设、盥洗设备甚至还有开关插座。当得知童寯故居整修正在申报“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时,詹老师高兴地说:“有了政府支持,我这个站岗的卫兵就更踏实了。”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编辑 晨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