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党员三兄弟”的追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1:53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安6月15日电(记者刘书云、张严平)王长春、王长明和王长新是弟兄仨,他们出生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武伍村,都是共产党员。一个是国家干部,一个是农民技术员,一个是村党支部书记。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体现出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好种子

  今年57岁的王长春,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他1968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发现当地种植的小麦大多是解放前的农家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很低。自小饱受饥饿折磨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好种子,让地里能多打粮食。

  1972年,他被村里安排到村农业技术试验站,开始了育种试验。1978年,他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他唯一填报的西北农学院。1982年大学毕业时,他又毅然放弃留校机会回到家乡。当时的区农业局领导问这个新来的大学生有什么要求,他回答:“只要有一块试验田就行。”就这样,他背着行李步行15里山路,到郊区的原种场上班了。

  王长春刚到原种场时,这里除了几十亩试验田,再无其他研究设备,根本没有小麦育种的基本设施和条件。他就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路。从育种工具制作到建造土温室,从杂交选种到试验田收获,全部靠他一个人完成。

  隆冬,正是小麦分蘖期,高海拔的西北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人的脸,他蹲在地里搞苗情调查,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炽烤着大地,而这时也是他最紧张忙碌的时候,白天要在田间去雄、采粉、授粉、调查、记录、选择和收获,晚上还要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长期超负荷工作和无规律的饮食,使他积劳成疾,得下慢性咽炎、胃炎、腰椎间盘突出、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为减轻腰痛折磨,不少资料的整理和论文的撰写都是趴在床板上完成的。

  病痛的折磨他个人还能忍受,最让他无奈的是科研经费的严重不足。最困难的时候,他的试验田从几十亩缩小到只有3亩地。有一年,眼看着种子就要下地了,买化肥的钱却没着落,而育种对地力的要求很高,如果肥力跟不上,就会影响育种效果,而如果一年不下种,前面几年的试验就又会付诸东流。个人已无力垫付任何费用,东挪西借也已无门,平时不喜欢给领导添麻烦的王长春最终推开市领导办公室的门,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王长春也松了一口气。

  在20多年的育种实践中,王长春和他的课题组广泛征集优质资源,选育成功铜麦1-4号系列品种,成为渭北旱塬主栽品种,已累计推广400多万亩,亩产提高30公斤,农民一亩地增收48元。

  至今,王长春已主持完成科研推广项目25项,其中14项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成果奖,他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看见鲜红的果子挂枝头

  今年46岁的王长新在家中年龄最小,但在印台区,他的知名度却是最高的。中学毕业后,受大哥的影响,他立志农业科技。看到陕西兴起种植苹果热,他便苦心钻研有关苹果生产知识,积极参加陕西省果业技术交流培训,并到韩国研修果树管理技术,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2001年冬,陕西省全面推广苹果改形技术。王长新带着技术人员冒着大雪到高楼河乡贾家塬村实施果树大改形。由于很多果农对新的修剪方法不理解,阻力很大,一些人干脆不让技术人员进果园。王长新与技术人员、村干部一起做工作,做通一户修剪一户。寒冬腊月,天气短,气温低,早上天刚亮,他就和技术人员顶风冒雪进果园,直到天黑才收工,晚上又上门给果农做思想动员。

  他们的举行终于感动了果农。在印台乡上马村推广大改形时,气温最低降到零下21摄氏度,王长新在果园里一呆就是八天八夜,为了阻止雪水进入鞋里冻脚,他用塑料袋把脚包裹了许多层,然后再穿鞋下地干活。看着王长新冻得红肿的双脚,一位老大娘心疼地将他硬拉到自家的土炕上暖和。

  农民总结说,王长新有三件宝:锯子、剪子、黄背包,里面装的是资料。还有农民说王长新把“下雨当流汗,刮风当电扇”。

  7年间,王长新主持苹果管理技术培训班500余场次,培训果农3万人次,在他和果树站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印台区苹果优质率不断上升。2003年,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和商务部把陕西唯一的出口导向型鲜苹果生产基地,定在印台区。2001年,印台区委召开专门会议,做出了一个在“全国都很独特”的决定:农民身份的王长新享受干部待遇,财政供养终生,工资由区里解决。区委书记赵政才说:“王长新深受群众爱戴,我们讲执政为民,就是应该为这样的同志排忧解难!”

  王长新对此感激在心,可他更在意的是优质苹果的推广。他说:“只要看见鲜红的果子挂枝头,我就高兴!”

  他最大的心愿,是带领全村的乡亲们富起来

  今年49岁的王长明在家排行老三,是铜川印台区武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最大的心愿,是带领全村的乡亲们富起来。

  1992年起,王长明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苦战恶劣的自然条件,修路、引水、拉电、移民搬迁、兴建校舍、发展果牧,使村里的面貌一天一天变好,群众的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

  过去,进出武伍村的路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现在是两辆汽车能并排行驶的宽6米的砂石公路。

  过去,武伍村的村民吃水要到3里多远的沟里去挑,现在,户均一口水窖。

  过去,武伍村人世代散居在山上山下的土窑洞,现在,全村人都搬到了塬上新盖的瓦房里。

  过去,武伍村的小学破烂不堪,现在修建了新校舍,聘来了好教师,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连续6年保持了全镇第一的升学成绩。

  过去,武伍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2004年增长到1210元。

  王长明并不满足,他说:“我还要继续努力,用我的行动,让乡亲们享受党的阳光的温暖,体会到政府的亲情。”

  2004年7月,铜川市授予王长明“郭秀明式的好支书”称号。(完)(责任编辑:姚笛)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