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国民大会”谢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4:35 青年参考

  (2005年6月7日,应该是台湾宪政史上历史性的一天——从孙中山1916年提出成立“国民大会”的构想到 今天,已有近90年历史的“国民大会”正式作古。)

  本报特约撰稿林欣(台湾)

  “国民大会”在台湾政治结构中,是所谓代表人民行使“政权”的机构,由选举产生
的“国大代表”的权力看起来很 大,如可以选举、罢免“总统、副总统”、变更“国土”、修改“宪法”、行使“创制复决”等。但由于“国民大会”6年才 开会1次,不是常设机构,实际上并不能经常运作,可说是“位尊而权虚”。

  故事一:“国代”VS“立委:“蟑螂”VS“垃圾”

  李登辉担任台湾领导人期间,为了推动6次“修宪”,对“国大代表”作出过较大让步,不仅同意“国民大会”每年 集会,成为常设机构,同时还扩大其权力,像“国民大会”设“议长”、对“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高层人事行 使同意权等,使“国民大会”几乎变为西方国家两院制国会的上议院或参议院,与“立法院”相互抗衡。

  在台湾政治人物中,“国大代表”的素质不如“立法委员”,“立法委员”都是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国大代表”则 沦落为二流。对于“国民大会”的扩权行径,“立法委员”非常不满,痛骂“国大代表”是“政治蟑螂”;而“国大代表”则 回批“立法委员”为“政治垃圾”,彼此关系相当恶劣。

  手握预算审查权的“立法委员”,在审查“国民大会”年度预算时,就大砍助理、集会等费用;而“国大代表”进行 “修宪”时,就想尽办法不让“立法委员”的任期从3年增为4年。两个所谓的“国会”一直在较劲中。

  故事二:谷正纲功高震过蒋介石

  “国民大会”并非常设机构之时,只有秘书处负责日常行政工作,开会时再选举十多位到二三十位会议主席(早期为 二三十位,后期为十多位),组成“国民大会主席团”轮流主持会议。于是,“国民大会秘书长”的角色非常吃重,担任此职 务者也非等闲之辈,如在蒋介石台湾主政时期,出任“国民大会秘书长”的谷正纲,早年曾干过“社会部部长”,为蒋介石重 用的人马。

  谷正纲对于“国大代表”交办、请托事项,都能一一处理妥当,在“国民大会”很有人缘。没想到,“国民大会”选 举“主席团”时,谷正纲的得票数居然超过蒋介石,这下子功高震主,他只好下台一鞠躬。蒋介石改派较没有政治欲望的何宜 武出任“国民大会秘书长”,谷正纲担任“国民大会”附属机构“宪政研讨会副主委”(主委由蒋介石兼任)。直到李登辉上 台,何宜武始卸任,将此职位交给台籍的陈金让。

  故事三:谢隆盛一要扶正就脑中风

  李登辉将“国民大会”调整成常设机构后,“主席团”也随之改为“议长”、“副议长”。首任“国民大会议长”为 有台湾“外交才子”之称的钱复,“副议长”为李登辉的嫡系人马谢隆盛,陈金让仍在“秘书长”的位置上原地踏步,但重要 性已大不如前。

  钱复干“国民大会议长”有一段插曲。在此之前钱复是台湾的“外交部长”,但由于与李登辉推动的“务实外交”看 法不同,一度想挂冠求去,李登辉就将钱复调掌“国民大会”。不过,官僚体系出身、仍保有书卷味的钱复,与地方政治人物 、充满江湖味的“国大代表”格格不入。于是李登辉把他调为“监察院院长”,本想将谢隆盛扶正,没想到谢因脑中风而离开 政坛。

  故事四:苏南城小错让李登辉无法三连任

  于是乎,李登辉就找曾任台南、高雄两市“市长”的苏南城,出任第二任“国民大会议长”,陈金让则升任“副议长 ”。苏南城于“国民大会议长”任内,在李登辉的授意下,曾想利用第5次“修宪”,替李登辉寻找参选第3任“总统”的法 源。不想,苏南城及“国大代表”通过了延长任期的条款,引发各界强烈的反弹。“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作出解释,第5次“ 修宪”无效,苏南城只好下台,李登辉的计划随之落空。陈金让总算干到“国民大会”最后一任“议长”,直到“国民大会” 结束常设化,改为任务机构后卸任。

  陈水扁担任台湾领导人后,任务型的“国民大会”在2005年6月集会,复决通过“立法院”所提的“修宪案”, 包括废除“国民大会”。自此,“国民大会”正式在台湾政治结构中消失,不再扮演一定的角色。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