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环境保护是人民奔小康的重要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09:39 中国环境报

  讲话摘要:目前,我国环境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距离,根本原因是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上出现了失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新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生态环境文明,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我对“全面小康与环境保护”这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小康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梦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在《礼记·礼运》中提出小康:以天下为家,政教修明,人民康乐,故谓之小康。《诗经》中也有“民亦老止,汔可小康”的说法。近代革命家和思想家梦寐以求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追求和奋斗目标。从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小康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核心目标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发达、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舒适、人民生活殷实宽裕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包含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内容。全面小康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舒适的生存环境,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就没有全面小康。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必然迅速提高。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增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鲁迅就说过,我们目下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全都踏倒它。

  保护和建设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全面小康的社会不仅要求物质丰裕,而且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形成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保护是一项极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环境保护的各种政策和措施,都有利于全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变传统的以消耗以至于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保护环境是改变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把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此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新政策,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开始了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将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增加环境保护投入等工作。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发展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已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已有显著提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千年以来的小康梦想,将在我们这个时代逐步实现,人民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全国总的环境状况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与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持续增加。据国家环保总局分析,2003年全国排放的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超过环境容量的62%,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1%;全国江河湖海普遍遭受污染。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海河、辽河和淮河污染程度略有减轻,但是松花江、珠江污染加重。城市空气仍处于较重污染水平,受监测的340个城市中有27%属于严重污染。全国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呈快速增加趋势,相应的减排、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工作进展缓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习俗的改变,污染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业污染所占比重下降,生活污染比重在上升,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重。此外,由于气候的影响,北方多年降水减少,水源不足,使部分土地和森林退化,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退化和生态失衡问题严重。从全国环境状况看,部分区域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

  现在有些地方人民还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吃不到安全的食品。中国科学院提交的一项关于我国环境与健康的研究报告说,目前环境卫生状况对人民健康的负面影响严重,75%的慢性病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有关。预计2010年癌症的死亡人数会从2003年的155万人增加到200万人左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多年高达38‰,远高于发达国家的7‰和日本、韩国的5‰。环境状况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已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全世界科学家的共识是:对空气、水和食品的污染是社会上最大的杀手之一。

  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出现严峻的环境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数代先人为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解放流血奋斗达百年之久,无暇顾及环境;人民贫穷落后,为求温饱而挣扎,脏惯了,日久成俗,积习难返;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人均收入不高,社会财力不足,尚无力大规模向环境建设投资;北方气候干燥,降水不足,人口仍在增长,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历史走到今天,中国进入大发展阶段,保护和建设宜人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缺少的条件和全国人民的迫切需求。现在,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正确认识建设现代社会的科学规律。在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历史时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摒弃那种对自然界只讲索取和征服,不讲建设和保护的陈旧思想,树立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节约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观念。要使全国各级领导人都深刻理解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灭绝生物等行为严重损害当代人民的切身利益,毁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违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是真正的犯罪行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保护和建设环境置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理念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我国已进入一个以提高发展质量、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特征的新阶段。在新时期中,新的发展模式把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更高的阶段。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所有从事环保工作的同志们和社会各界都心急如焚,深深感到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和工作之光荣。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着眼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强调发展经济要与保护和建设自然同步进行,保证人与自然共生和共同发展。现代科学各个学科都一致证明了人类是过去至少38亿年的历史中在地球的自然环境中与其他生物相辅共生、共同进化而成的,从低级到高级,从水中爬到陆地,达到今天的智慧程度花费了近5亿年的漫长岁月。所以科学界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如果我们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灭绝了其他生物,人类在地球上将无立足之地。近10年航天事业对太阳系的科学探测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的能够承载生命的绿洲。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护、建设和呵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的最高利益所在。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层面,摆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不仅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环境指标、资源指标和人文指标。要坚决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确保经济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人民能享受适宜的生活,保持健康的体魄,这是中国得以强盛、民族得到振兴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态环境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相辅共生的理念虽然出自古人,今天已是无可质疑的科学真理,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到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观之中,这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把这种科学理念通过法律、行政、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活动灌注到人民大众中去,使人人知之。在今日之中国欲建立现代生态环境文明,需要各级政府、经济界、工业界和民间各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人民大众的觉醒和参与。把建立生态环境文明的要求融入社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更新观念,摒弃陋习,杜绝污染,形成爱护自然、呵护生态环境那种持久的、文明的社会风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保护和建设好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所在。所以,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科学发展观要求每个公民都要更新观念,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我们,自愿参加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同志们,每人都深知自己负有关心和参与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这个义务和责任。作为这个联合会的会员,我们将要多做工作,超出一个公民所承担的义务。贡献超过义务是高尚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争做一个高尚的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战略任务中,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改变中国这个贫困社会长期形成的积俗和鄙陋的习惯,树立新的文明风尚,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业。但是,在中国把这件工作做好,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把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必能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已经有成功的范例,那就是过去20年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能把人口总和生育率(即全国平均每对夫妇一生生育的孩子数)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5.8降到目前的1.8左右,已经完全抑制了人口暴增的趋势,“人口炸弹”的引信已经解除,使中国的人口总数今后能稳定在15~16亿之间而停止增长,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将逐步接近于零。现在世界上的所有人口学家都承认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别的国家很难做到的。我们都经历过这段历史,那也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在党中央和数届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我们取得了绝对的成功,为以后的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打下稳固的基础。

  党中央和各届政府都十分重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这项事业,把它纳入到国家最高发展战略中,对国家的立法、执法和政策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国家环保总局和各级主管环保的政府机构都得到了加强。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和逐步抽紧,执法力度已有所加强。有利于环保事业的全国性大规模工程建设已经开始。在新闻界同志们的努力下,人民大众对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不断提高。所以,任何对中国的环保事业缺乏信心、渲染恐怖情绪、大自然主义和反对合理改造自然的思想和言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中华环保联合会成立以后,我们将联合社会各界拥护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支持和协助政府的工作,维护人民的环境权益,为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为在人民大众中移风易俗、建立爱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科学文明新风尚而奋斗。我们将围绕国家制定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努力工作,为人民和后代的生存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希望全国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工作。我们的法律是国家意志、人民和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每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希望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执政和管理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长,及时地完善改进和从严修改各项管理规范,逐步抽紧各项环保指标,从严治理,争取今后5~10年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根本的转变。我们拥护各级政府增加对环保事业的投入,保证“三河、三湖、两控区”、渤海和北京市等大型重点环境治理工程顺利地实施,向全国人民表明各级政府为人民谋求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决心。

  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与经济建设、资源开发、现代化建设等各项事业都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关系。所以,包括科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中常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建立社会公示听证和专业咨询制度,以求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做出正确决定。中华环保联合会成立以后,将争取在政府决策和民意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