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太仓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见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20:13 新华网 | ||||||||
新华网南京6月16日电 (记者姚玉洁、王力)站在江苏太仓港口,迎面是江风浩荡,海天浩渺。巨轮静静地泊在港湾,卡车穿梭往来装货卸货。在绵长的江岸线上,停泊着数百艘大小船舶,依稀可以遥想600年前郑河下西洋船队起锚的盛况。 如今,太仓以其独一无二的港口资源和紧邻上海、背靠苏南的区位优势,被定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干线港”。
昔日起锚地 今日正扬帆 “历史之所以选择刘家港,是因为当时的太仓在港口、造船、物资、人才等方面做好了一切准备。”太仓市博物馆馆长吴聿明说。 太仓市委书记程惠明说:“太仓历史上就是因港而兴,今日太仓的发展机遇也在于以港兴市。” 太仓枕江控海,是江海联运的最佳结点。在38.8公里长江岸线中,适宜建造万吨级以上泊位的优良深水岸线就达25.5公里,是长江岸线唯一能停10万吨船的港口。太仓港岸线平直,不淤不冻,既有海港水深的优势,又有内河港口不怕大风浪的优势。目前,太仓港已建各类泊位2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还有4个集装箱泊位将于年内完工。依照规划,到2010年,太仓港将建成大小泊位1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1个,吞吐能力将达到1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565万标箱。 “全部建成后,太仓港将成为我国最长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初,交通部组织专家考察从大连港到防城港沿海港口,太仓港被称为“全国最优良的黄金岸线”。这个独一无二的资源吸引了大批企业投资落户。以港兴市促进了太仓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这个仅有45万人口的县级市,人均GDP位居江苏省第三,人均财政收入位居第五,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第十四。 从“六国码头”到外商投资热土 郑和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太仓更是得风气之先,港市上各国贡使带来的象牙、犀角、宝石、香料等“珍奇异宝无不毕集”。市民更一反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竟至“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故喜逐末,仰机利而食”。 太仓从“田畴半辟,居民尚不满百”的沿海村落,发展成“万家之邑”“六国码头”,又因“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而骤然黯淡,其盛衰荣辱,可谓系于“海运”一身。如今,太仓的发展同样倚赖于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成为太仓重新崛起的重要支点。 “外商投资在太仓已初步显现出集聚效应。”太仓市外经贸局副局长龚秋健说。在太仓陆渡镇著名的“自行车出口一条街”,汇聚了40多家台资自行车企业,从车把、踏脚、链条到整车装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年出口自行车达200余万辆,被媒体称为“世界最集中的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自行车链条生产商“桂盟”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70%,年产自行车链条9000万条,而其中的4000万条来自太仓分公司。 外向型经济对太仓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4年,外税收入占了太仓市税收总额的58.5%,贡献了当年财政收入的43.8%。目前,外资企业已累计吸纳了太仓近一半的就业人数。 承郑和传统 扬科学精神 正在常熟与民间古船研究专家韦文禧一起赶制郑和宝船模型的周士方对记者说:“我是太仓浏河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是从我们家门口出发的,我是从小听着郑和的故事长大的。” 在太仓,郑和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当地政府也积极挖掘郑和文化资源,大规模修缮扩建郑和遗址遗迹,包括郑和纪念馆、浏河天妃宫等。2002年起,太仓开始举办郑和航海节,借此弘扬郑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开放精神、脚踏实地的科学求索精神以及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献身精神。今年,第三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将于7月6日举行。 太仓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顾问张炎中向记者介绍,以郑和为代表的开明开放的海洋文化也渗透在太仓的历史文化之中。太仓港口经济的发达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兴盛与繁荣,太仓文化界精英辈出,文史学家王世贞、复社领袖张溥、中国新舞蹈宗师吴晓邦等等,不胜枚举。太仓也是中国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地区之一,“重商”的思想风潮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文人,据说王世贞所撰写的墓志铭中,近1/5都是为商人所作,这在轻商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十分罕见的。 郑和航海中的科学精神也为太仓人继承发扬,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就是最突出的典范之一。吴健雄1912年出生于太仓浏河镇,24岁就远涉重洋留美深造。1944年她应召参加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56年又以实验证明了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使她享有当代最伟大的女物理学家的称号。(完)(责任编辑:林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