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国时评:谁炮制了带泥手印的纪念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08:31 新桂网

  新桂网连日来,黑龙江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的特大洪灾牵动人心,本报和几家国内媒体刊登的教室墙上印着泥手印的照片在许多读者和同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经过记者6月15日的走访发现,墙上的泥手印应该不是在洪水中挣扎的孩子留下的,而是事后前来找孩子的学生家长或者搜救人员留下的(据《新文化报》6月16日报道)。

  媒体为什么要急急忙忙把一面尚未鉴定真伪的墙定性为纪念墙呢?如果消息属实的话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纪念墙的说法体现了一种生命意识和公众情感,灾难最能激发人类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何况是作为自然生灵之子的孩子,人类的同情心会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对生命尊重的文化,自然需要一个可以永远保存和纪念的物证,以见证这段哀痛的历史。纪念墙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应运而生了,因为它为悲愤中的公众情绪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出口,给哀痛找到了一个释放和铭记的祭坛。

  发现和报道纪念墙的记者和媒体,显然是顺应了这一公众情绪。记者固有的使命感和同情心更使他们对一面普通的教室墙产生了情感错觉,而职业敏感性更使错误的判断有意无意地得到确立:他们确信或者宁愿相信这就是孩子留下的。于是一面刻满了灾难、生命、哀伤、纪念、谴责、愤怒、耻辱、追问、回忆等关键词的情感墙巍然耸立起来了。

  然而一个事实也不得不尴尬地浮出水面:对纪念墙的误读难道仅仅是人类良心的体现么?难道这后面没有记者和新闻的哗众取宠心态在作怪吗?联想到前不久的南方都市报记者温冲被剁指案,把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私人情感案件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显然是公众情感遭遇媒体煽情的结果。当然,新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要灌输读者以具有强烈视野和心理冲击力的信息及图片,所以在任何事件中,记者都不惜一切地寻找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他们懂得那些承载情感的印记最能撞开公众心扉,一个纯真羞涩的眼神,一个傻傻的流着鼻涕的孩子,两只黑糊糊的捧着粗糙大碗的小手,都有可能成为某种生命状态的象征物,勾起人类最深的同情心。

  江苏 司欣

  作者:司欣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