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绿杨城郭添“新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0:13 今日扬州

  今日扬州网消息:昨天,《扬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了省专家组评审,《规划》从扬州自然条件和城市现状出发,结合了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园林特色,为我市今后的城市绿化描绘出了一幅美丽蓝图。

  打造六个“景观分区”

  有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扬州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319公顷,绿地面积21251公顷,公共绿地面积636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6.93%。在昨天通过的规划中,我市至201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将达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1.26平方米。至202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将分别达到38%和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4.13平方米。

  打造六个“景观分区”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

  山水景观区:以蜀冈—瘦西湖风景区为主,加强对瘦西湖水系保护,建立瘦西湖湿地生态系统。

  古城风貌区:结合旧城区改造,因地制宜增加古城区内绿地面积,并结合古运河、小秦淮河、护城河、漕河、玉带河、蒿草河滨河绿带等改造建设滨河风光带,恢复“扬州以园亭胜”、“绿杨城郭”的景观风貌,体现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现代新城区:包括西部分区、西南部分区、江阳工业园区及城市东部和东南部分区。规划加大沿京杭大运河、古运河岸线绿化环境的改造工程,将绿色、自然引入城市。

  滨河景观区:主要为扬子津分区。结合古运河、乾隆、大运河水上游览线的开发,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突出水绿相依的效果,使其成为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和扬州主城区与沿江港口区之间重要的生态隔离带。

  生态新区:包括河东分区一片,规划建设国家级“南水北调”东线水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持大面积的自然原生状态,维护自然湿地景观,充分体现扬州东部地区丰富的水系、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

  滨江风貌区:包括瓜洲分区、港口分区和现有的开发区,规划本区在保持瓜洲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古镇与现代风格交融、富有滨江特色的区域,并结合建设大桥风景区、春江花月夜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绿化体现古镇新貌的特色。

  文脉在绿地中延续

  绿地规划如何体现扬州特色?尊重地方文化,延续城市文脉,使新建绿地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成为城市历史的见证,成为规划的亮点和特点。

  在规划中,以人为主体,古运河文化、城市历史文脉及现状环境为基础,规划延续历史文脉,精心创造人文景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展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画卷和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绿地规划中。例如,古运河景观带,将以瓜洲古渡、高旻寺、东关古渡等为主体,在植物景观建设中,处理好历史景点与绿地的关系,使其成为融历史、文化、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一条绿轴和历史文脉的延续。另外,在规划中,为了凸现古城轮廓,绿地规划特别建设了邗沟绿化景观带、护城河绿化景观带以及漕河带状公园、玉带河风光带、蒿草河滨河绿带等古城轮廓线,通过沿河绿化与环境小品建设,适当恢复部分景点或通过碑刻、雕塑等手段,传递古城历史信息。

  让城市“彩蝶满天飞”

  在规划研讨中,无锡市园林管理局高工夏泉生指出,现在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绿地覆盖率,大量扩展草坪,一味从国外引进品种单一的“洋草”,这与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存在矛盾。比如,花草单一就会导致蝶类昆虫的单一,城市不会出现“彩蝶满天飞”的景象。他认为扬州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多多保留“本草”。

  为了体现这一思路,规划要求为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物种源”,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发本地乡土、野生物种,并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区的新优绿化植物。这在确定植物品种方面得到了最好体现。专家认为,适宜我市栽种的基调树种有雪松、广玉兰、白玉兰、蜡梅、春梅、山茱萸、琼花等,骨干树种有枇杷、垂柳、桂花国槐、女贞、水杉、枫扬等,特色树种有垂柳、竹类、花桃、紫薇、圆柏,一般树种包括乔木、灌木、藤木、地被等共计113科594个品种。

  另外,为了体现绿地生物多样化的思路,我市还规划2到3年内引入本地野生植物20到30种,并采取措施保护城区的古树名木及繁衍濒危树种,让扬州成为绿地生物的样本。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