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精卫圆梦终有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09:17 解放日报
精卫圆梦终有时(图)
夜色中的上海化学工业区灯光璀璨,旖旎迷人。

  传说炎帝之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魂魄化作精卫鸟,衔石填海。海太远太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杭州湾畔的上海漕泾,潮漫汐涌虾游苇长,被“填成”日进千万金、年产数百亿的世界一流化工区,却只用了 5年。

  国家战略

  2004年大年初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来到上海化工区。远望,杭州湾深水良港敛精蓄势;近看,世界级化工巨子比肩林立。站在化工区大厦顶楼展示厅里,黄菊副总理语重心长:上海化工区建设不仅对地方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新时期我国石化行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国家战略。

  言简意赅。纵观发达国家GDP,多以石化产业为倚重,因为石化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也因为石化可延伸产业链较长,每1个单位的基础化工投入,可带动200个单位的相关产业,对城市产业起引擎作用。上世纪后期,“项目巨型化、装置集中化、发展规模化”渐成世界化工业主流,美国休斯敦、比利时安特卫普、新加坡裕廊等世界级化工区龙盘虎踞,中国石化产业仍徘徊于布局散、规模小、档次低的阶段。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舞台上赢得一席,中国该有吸引高新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积累高产业能级的化工区。

  历史选择了上海:拥有吴泾、桃浦等地方化工基地和高桥、金山等中央石化骨干的上海,产业基础好,产业链完整,全国领先。历史选择了漕泾:位于杭州湾北岸的漕泾,濒海临港,交通便利,辐射面广,是建设超大型化工区的天赋宝地。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就曾将目光投向漕泾,几番酝酿几番搁浅,决策者们在创造着条件,把握着节奏,等待着时机。

  请铭记这些时刻———

  1999年,上海市委、市府作出重大决定,将原为市区“三废”化工搬迁基地的漕泾,重新定位为世界级化工区。

  2001年 1月 6日,杭州湾北岸响起了打桩声,有望成为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上海又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上海化工区拉开建设帷幕。

  2002年2月27日,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对《上海化学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作出批复,上海化工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的石油和精细化工开发区,标志上海化工区的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有凤来仪

  阮延华记忆犹新,新世纪初的那个5月,他即将调任上海化工区发展公司总裁,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陈良宇将“打造世界一流化工区”的殷殷嘱托,种在了他心里。

  可什么样的化工区是“世界一流”?阮延华14天里换了16次国际航班,从休斯敦到法兰克福,从路德维希到鹿特丹,从安特卫普到新加坡裕廊,几乎绕地球一周,把世界一流的化工区、化工厂看了个遍。

  看完了,想法有了,最难第一步:凭什么让世界一流的化工企业落户漕泾?那时候漕泾最“好”的地块,鱼虾蟹塘遍地,芦苇蒿草齐腰。等是等不来的,主动出击。恰巧德国拜耳公司研发中心在浦东揭牌,腿跑断嘴磨破,好歹把拜耳亚太区总裁施德浩请到了现场。人家一句话,让化工区人心凉了半截:这塘里的虾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吃光?眼看着又要失之交臂,阮延华急了,当场立言,掷地有声:保证3个月内填平。施德浩不屑:果真能做到,拜耳就投资!

  2个多月后,原已在泰国、新加坡买地的拜耳,在化工区平整一新的原虾塘地块边,在宾主香槟酒杯的愉悦碰击声里,宣布将31亿美元的一揽子项目全部落户上海化工区。上海化工区打破僵局的“第一签”,签下了拜耳公司138年以来最大的单项资金支出项目,签下了德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对外投资项目。

  不屑何止施德浩。那夜,化工区人在和平饭店宴请投资商,巴斯夫亚太区总裁尼森老大不客气:产业链高度集聚的化工区需要高度严密的管理,中国人没经验,必须请国际著名管理公司。还有投资商直接向阮延华“指定”了一家国际公司,管理5年,开价2亿美元。

  阮延华不服气,中国的化工区中国人自己管。自己管不等于固步自封,化工区国际招标,选聘了一家国际公司作管理咨询顾问,一年咨询费20万美金,管理成本低了,化工区人还能边咨询边学习。顾问请来了,尼森总裁的告状之旅也开始了:不请国际公司管理,上海化工区谈何规范化国际化?

  化工区人不服气, 3年后,化工区人解聘了顾问,自主管理游刃有余。

  尼森总裁耳闻目睹化工区人克服重重困难,以及时到位的服务和配套,保证了区内巴斯夫全球最大聚四氢呋喃项目按时投产。一次项目现场会上,尼森当着上百员工和客户的面,诚诚恳恳地,向阮延华说了声“对不起”。

  栽下梧桐凤来仪。就这样,拜耳来了,巴斯夫来了,BP也来了,上海化工区开创德国化工三巨头齐聚的先例;就这样,赛科90万吨乙烯项目仅用 2年零9个月就全部建成,创下世界纪录;就这样,以严厉挑剔著称的全球精细化工业龙头德固赛,在化工区写下一年投资4个项目的奇迹……就这样,不过5年,世界最大的异氰酸酯、聚四氢呋喃生产基地及中国最大的聚氯乙烯、聚碳酸酯生产基地初具雏形,东海之滨崛起了世界一流化工区!

  5年里, 29.4平方公里的填海拓荒,42家世界级化工企业的安营扎寨,88.6亿美元的累计引资——一声“对不起”,佐证了化工区人多少次狂澜力挽,告慰了化工区人多少个彻夜不眠?!

  和谐共美

  气势汹汹赶到上海化工区,联合国环境署女官员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绿带环绕,湖泊星布,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梅花鹿闲庭信步,金盏花灿烂怒放……这是化工区?!原担心杭州湾新添一个世界级污染源的女官员放心地笑了,走时特意发出邀请,请化工区到联合国环境署年会上介绍经验。

  传统化工产业给人印象,就是高污染、高能耗,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上海化工区创建之初就以“零污染”为目标,提出了“五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开发理念,奠定绿色化工高起点。

  产品项目一体化。以产品链为导向,规划上中下游企业循环链,资源最佳配置,能源集约利用,区内一期项目投资达到每平方公里13.8亿美元的国际先进水平。

  公用辅助一体化。集中建设统一供水、电、热、气的公用工程岛,与各企业自建相比,能耗下降约 30%,投资成本降低近 50%。

  物流传输一体化。密闭式管道将化工物料直接从码头输送进厂区,安全性提高了,运输成本只有汽车运输的 1/25。

  管理服务一体化。应急响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检验维修中心……一门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还独创入驻企业联席会议制度,为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环境保护一体化。不低于25%的绿化覆盖率,远低于测算水平的“三废”排放量,半量于国内平均水平的万元产值能耗,接近了国际最佳水平的乙烯综合能耗水平……

  2004年5月,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化工区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向化工区提出“注重产业集聚、注重集约利用土地、注重环境保护、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为化工区下一轮发展树起了更高的标杆。

  数据是枯燥的,数据也最有说服力:今年起,上海化工区将每年为上海增加 200亿元产值,2010年总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超过目前上海地方和中央化工企业产值的总和; 2015年,上海化工区填海西拓与金山石化连襟,撑起60—100平方公里的化工产业带,每年产值将达 2000亿元,成为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绿色生态化工区。

  谁说经济与环境不能共美?如果有一天,置身于上海化工区的花香鸟语,不经意邂逅几头幼鹿,惊跑几只孔雀,瞥见几对鸳鸯,不要惊奇,更不要怀疑—————

  传说中精卫填海,虽执着,却无望。

  杭州湾畔化工区拓垦,海可填,梦亦圆。

  ·本报记者 张春海摄·

  本报记者 陈江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