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鲍永新夫妻俩的驯沙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6:36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20日电(记者 王欲鸣)“艳文,起吧。”凌晨四点半,鲍永新轻轻推醒熟睡的妻子。

  这几天刚下过雨,夫妻俩正抢墒种草呢。中午歇工时,夫妇俩站在一个最高的沙丘上放眼远眺:看到他们用血汗浇灌出的那片庄园像一块绿色的地毯铺向远方:白杨整齐列队,黄柳招手致意,羊柴和柠条爬上了一个个沙丘,满坡满洼的沙生植物混着沁人的草香在微风
里浅吟低唱……

  夫妻俩会心地笑了。15年来,两个人没日没夜地在沙窝里摸爬滚打,乡邻们都叫他俩“沙里人”。今年38岁的鲍永新仍清晰地记着15年前自己带着新婚的妻子搬到这里来时的景象:土细沙明色复黄,随时起风积成梁。远望千里无根草,只有马蹄三两行。

  蜜月·毡筒·“沙特阿拉伯”

  鲍永新所在的内蒙古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荷也勿苏嘎查位于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当地牧民称这里为“东沙窝”。当年这里流行这样一段顺口溜:“东沙窝乃穷沙窝,草稀树少沙丘多,夜里刮风难入梦,早起风沙埋被窝。”1989年,高考落榜的鲍永新回家当了牧民。看着乡亲们受尽了风沙之苦,想想自己从此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鲍永新暗下决心:我要带头治沙,让这里的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1990年3月,鲍永新和中学同学于艳文结了婚。洞房花烛夜,鲍永新向新婚妻子吐露了自己的治沙志向,并说出一个令妻子不敢相信的“浪漫”计划:搬进嘎查西北部的大沙窝里度蜜月!

  果然没几天,鲍永新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带着新娘搬进那个叫道兰图沙地的大沙窝子。这里不通电、不通车,全是流动沙丘,方圆十几里不见人烟。小夫妻俩临时搭起一个“马架子”式的小窝铺,再掩上塑料布,算作“家”。从此,夫妻俩开始了长长的播绿苦旅。

  对于新娘子来说,每天跑出几公里外捡柴可以忍受,喝“家”旁边臭水泡子里落了死虫子的水也可以忍受,最使她不能忍受的就是丈夫不在时的孤寂和恐惧。鲍永新治沙和别人不同,他先将整块沙地“封育”,不断“揣摩”沙魔的脾气,摸准它肆虐的周期规律等等,因此,在开头的两年里,他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每天的徒步“视察”和管护上。有一次,鲍永新较往常回来得晚一些,一到“家”,发现妻子不见了,他找遍了窝棚的里里外外也不见一个人影。正当鲍永新慌得不知所措时,卷放在地下的毡筒里钻出一个人来。原来妻子见天黑害怕,就钻进毡筒里躲起来。

  第二年春天,就在那个简陋的窝棚里,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与风沙苦斗了一年的鲍永新夫妇欣喜地认为,可爱的儿子是上天赐给沙漠的一位“特使”,为了纪念他们的事业,小夫妻俩给儿子起名为“沙特”。后来他们的二儿子出生时,竟顺着大儿子的名字起名为“阿拉伯”。一家人住在沙窝里,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也其乐融融。从此,沙特、阿拉伯和鲍永新夫妇苦战荒沙的事迹也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着魔·示范·沙产业富翁

  鲍永新对治沙着了“魔”。他一天到晚“泡”在沙漠里,乐此不疲。在两年多封育的过程中,鲍永新摸透了流动沙丘的“脾气”。他不断用牛车往沙子里拉玉米茬子,摆茬子阵,再往茬子里撒草籽。他还摸索出一套“植物再生沙障”“大网格化”“小网格化”“双行一带”等治沙模式。冬去春来,窝棚附近几千亩沙丘上终于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

  1993年春天,鲍永新找到苏木领导,将自己封育治理的1.1万亩荒沙作价承包下来,承包期为15年。亲戚朋友们见他掏钱买沙丘,都劝他:“你包这些白沙,是不是疯了?”他也劝亲友:“我没疯,但沙子怕的就是发了疯的治沙人!”

  沙漠是个无底洞。接下来的几年中,鲍永新到处借钱、贷款达20万元:往沙窝里通电、打井;开沟种植杨树、山杏、各类牧草。

  当地林业、畜牧部门注意到了鲍永新的“疯劲”,竭力为鲍永新治沙提供帮助,希望以他为示范,带动更多的群众治理沙漠。苏木党委、政府给他协调低息贷款10多万元,提供网围栏4800米,从2001年开始,旗林业局除每年给他提供十几万株苗木外,还为他争取了共7万多元各类项目资金;畜牧部门为他争取棚圈建设项目等资金已达十几万元。

  项目资金的注入让鲍永新的治沙事业如鱼得水。原来承包的1.1万亩流动荒沙如今已变成一个鸟兽共生的绿色王国:3000亩杨树修长挺拔,1000亩山杏枝繁叶茂,3000亩黄柳摇曳生姿,2000亩牧草长势喜人,2000亩灌木郁郁成林。据林业部门测定,这里林草覆盖率已达68%。

  得15年的血汗浇灌之“恩”,如今沙漠开始回报治沙人了:从2000年开始,鲍永新每年卖草籽的收入就达3万多元,每年卖黄柳条收入达2000多元。人工种草成功后,鲍永新开始发展舍饲养畜,2003年他买回70只羔羊舍饲养殖,2004年春转手卖掉纯挣1.5万元,然后又买回120只小羔羊育肥,预计今年10月出售后,又能挣2万多元。由于饲草充足,今年鲍永新建起标准化棚圈225平方米,计划扩大养殖规模,预计每年出售育肥羊400只左右,保证每年收入六七万元。

  据林业部门测算,目前光鲍永新的林草产值至少在100万元,当年一无所有的鲍永新如今变成了拥有百万元沙产业的“富翁”。

  抢沙·伏魔·钱从沙里来

  见鲍永新能从沙里淘“金”,十里八村的群众坐不住了,纷纷抢包荒沙。敖润苏莫苏木苏木达(乡长)鲍云祥感慨地说:“原来全苏木的荒沙白送都没人要,现在都当宝贝了!”坤头岭村有荒沙2万多亩,1997年村里人都想承包,争抢不下,村委会后来以抓阄的方式承包给50户村民,每户400亩。

  “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了不得!”鲍云祥说。苏木总土地面积57万亩,1998年前流动、半流动沙丘达40多万亩。沙逼人退,当时光鲍永新所在的荷也勿苏嘎查就有40户牧民举家搬迁。可现在全苏木只剩下5万多亩特难治理的流动沙丘,原来逞凶的沙“魔”终被降伏。

  近两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敖润苏莫苏木境内所有的荒沙全部按人头平分到户。像鲍永新一样,牧民们正走上一条治理荒沙、恢复生态、种草养畜的良性循环之路。以前受尽风沙之苦的群众现在都意识到:只要科学治理、合理开发,黄沙也能变成金。全苏木1998年人均纯收入才501元,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780元,其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沙产业。(完)(责任编辑:姚笛)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