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审视“7000万元修故居”不能“失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01:57 北京青年报

  陕西丹凤县要花7000万修建“贾平凹故居”的事情见诸报端之后,立即在舆论界引发了“习惯性的愤怒”,一些时评人士在没有详细解读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对贾平凹展开了批评和讨伐,一时间,贾平凹几乎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里。

  有些新闻很容易让人浮躁和愤怒,“7000万元修故居”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贫困县的地方政府出于树碑立传的目的,动用财政收入,为作家个人修缮私宅,它难道不应该受到
无情抨击吗?遗憾的是,这并不是事实。根据记者的实地采访,丹凤县的有关规划是“复原棣花镇曾经的古道和驿站”,把它建设为一个文化旅游的基地,总投资的绝大部分都用于古道两侧的民居修造,而对贾平凹居住过的老宅只进行“简单的修缮”。说得简单一些,“7000万元修故居”的本质是借鸡生蛋,是一个贫困县在努力开发和利用贾平凹的个人资源,应该说,这一规划的动机和出发点是无可指摘的。

  我们不能说,贾平凹在整个事件的运作过程中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如果出于洁身自好的考虑,出于自谦和避嫌,他应该毫不犹豫地拒绝丹凤县的提议,而不是从不太乐意到“逐渐被说服”。但是,贾平凹是一个乡土观念非常浓烈的作家,对故乡商州怀有文化与历史的双重眷恋,他没有拒绝丹凤县“修建故居”的提议是符合内在逻辑的,因为根据丹凤县的规划,他的老家棣花镇能够重现历史原貌,父老乡亲也能借助他的名气摆脱贫困,这两件事情都是他自己想做而没有能力去实现的。即使从最严格的道德立场来衡量贾平凹,也只能说他多少有些“托大”,但决不能说成“越是无聊的角色越想不朽”。舆论对贾平凹的苛责,实际上暴露了我们时代看重死者、轻视文人的“价值取向”。

  以严肃的态度审视“7000万元修故居”事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丹凤县政府相关规划的可行性,过度移情于贾平凹的个人身份与生死状态是一种“失焦”。焦点在哪里呢?在贾平凹的名气能否引来7000万元投资,在商州风物能否成为一种旅游资源,以及复原棣花古镇会不会成为烂尾工程。如果我们不是那么浮躁和愤怒,其实不难找到以文化带动旅游的成功先例,十多年前,西北作家张贤亮以个人名气和独到的眼光,在宁夏镇北堡创办了西部影视城,现在,那里已经成为以荒凉风景著称、以“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为地方贡献的经济收入接近半个亿。从西部影视城的成功之路来看,丹凤县的规划并不显得过于“天真”,相反,他们对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视与发掘还应当受到赞许。

  西部脱贫是个宏大主题,没有创造性、没有闯劲就很难实现奇迹。对于丹凤县“7000万元修故居”的规划,我们要做的是善意提醒而不是无情打击。如果地方政府的做法稍稍有点“出格”就“一棍子打死”,那能算得上理性和负责任的批评吗?

  作者:蔡方华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