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法科学家携手在南海海底掘地50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07:52 东方网-文汇报
  中法科学家携手在南海海底掘地50米 15根深海“泥柱”解读50万年气候

  文/本报记者张咏晴

  挺入3000米深的南海,在海底“掘地”50米!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日前透露,在刚刚结束的中法联合科考活动中,科研人员在我国南海海域钻取到了15根巨型深海“泥柱”。目前这些材料已经运抵同济大学,科学家将以此来“解读”全球气候变化的奥秘。

  在海底“掘地”50米

  在陆上“掘地三尺”须花费一番气力,要在千米深的海底“掘地”50米,更属不易。

  好在科学家有先进的考察船——法国“马利翁·德弗莱”号来助阵。它停泊在海面上,集各种高科技于一身:相当于半条船长的取芯钢管垂直举起,直插三、四千米的深海,然后通过专门的激发装置向海底深处挺进。特制的大口径钢管比普通取样设备足足粗一倍,可采集巨型沉积物。

  5月14日至24日,科考船停靠南沙海域、东沙海域、南海西部8个站点,全船队员昼夜努力,钻取到丰富成果:7根巨型“泥柱”,其中一根长达45米,是迄今为止在南海采集到的最长的沉积柱状样;还有8个方形“泥集装箱”,高度足足有12米。汪品先院士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国第一次采集到如此巨大数量的高质量深海沉积样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蕴藏50万年气候信息

  15根“巨型泥柱”下船后,一分为二,交由中法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记者日前在同济大学见到了这批“泥柱”:它们被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潮湿的泥土深浅不一。

  别看深海泥沙“灰头灰脸”,但在科学家眼中,它们远比宝藏更珍贵。“颜色代表着年代的远近和环境的不同,每一层沉积物里包含着各种化石、泥沙,就像一本厚厚的、没有缺页的日历,忠实记录了地球气候史上每一个阶段的变化。”汪品先院士解释说。

  专家预计,这批沉积物至少蕴藏着南海50万年的“历史档案”。由于样品量大,能够分割得很细、提高记录的分辨率,为科学家探索古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古海洋的洋流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

  南海“暖池”举足轻重

  为什么要深入南海海底?汪品先院士解释:作为全球最温暖的水域之一,南海南部表层的平均温度达28℃以上。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暖池”。多年来,学术界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北大西洋北部高纬度地区是寰球冷暖的“枢纽”。但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出现,使人们注意到低纬度暖池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它的作用就像一个“引擎”。汪品先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南海及赤道西太平洋海区的地质记录研究,探讨低纬海区在全球气候演变中的作用。”据悉,研究成果将于2007年上海举行的国际古海洋学第九届大会上宣布。

  几十米长的“深海泥柱”横卧在甲板上。郑洪波摄
中法科学家携手在南海海底掘地50米(图)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