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会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09:01 解放日报

  角逐国际市场,却缺乏拳头产品,而周边省市已迎头赶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何突围?昨天,生物医药领域专家、业界老总聚首上海科教兴市论坛共同“把脉”。

  技术:不是创新全部

  创新能力薄弱,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软肋。除中药外,医药产品绝大部分依赖仿制
,自主发明不足3%。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指出,上海拥有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力量,但没有转化为全国领先的产业优势。一个数字令人深思:上海生物医药科研单位和大学80%以上的科研成果,转让给了外省市企业。

  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必须在集成上下功夫,实现产业运作和发展思路的创新。专家认为,要推动研究机构与国有大型医药集团、民营药企与大学的合作,把产学研各要素整合成目标一致的技术链和价值链,建成药物创新体系和技术平台,将上海的研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出路:对接国际高端市场

  进军国际高端市场,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最主要选择。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苏鸣指出,美国人均每年用药支出为800美元,中国仅14美元。由于成本劣势,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低端市场中进行封闭性研发和产业化,只能是兜“圈子”。只有将产业与国际主流市场对接,才能赢得先机。无论企业、研发机构还是开发区,都要把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位置作为目标。

  10多年前,印度生物医药产业面临与中国同样的困境,之后一些企业选择进军北美市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聚焦国外高端市场,意味着生物医药企业不能再开“超市”,什么都卖,卖的又都是别人的产品,而要变成“专卖店”,提供分工细化、专业经营的品牌特色服务。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自主创新的产品做支撑。

  标准:走出接轨国际的悖论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还面临一个巨大挑战:技术标准须向国际市场看齐,科研开发也须符合国际通行的药物研究规范。否则产品再好,价格再便宜,也无法进入国际市场。

  然而,“与国际接轨”也并非金科玉律。绿谷集团总裁吕松涛认为,与西医治疗强调标准化不同,中医药强调个性化,不能套用西方标准。目前,中国中医药现代化深陷怪圈:用西医模式要求中医,用西药标准要求中药,无异于“用生产钢筋的标准去生产皮筋”,最终导致产品不伦不类。吕松涛认为,中医药必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化之道,中医药的现代化就是自身标准的制定过程。

  本报记者 金柯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