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国宝中华鲟江阴入江千万尾 多种鱼苗昨放流长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0:32 江南晚报

  昨天,江阴长江大桥江面,长博黄田港10号轮渡汽笛长鸣,千万尾由江阴、常州、南通、昆山等地渔民培殖的多种鱼苗,放流长江。本次长江渔业资源放流活动由江苏省有关部门、无锡市和江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泰州市农委及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举办。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沈毅副局长感慨地说,“今天在江阴江面放流的鱼苗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昨天,还有南京长江三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附近的三处长江水域同步进行放流。

  国宝中华鲟夺人眼目昨天上午8点45分左右,黄田港10号轮渡装扮一新,“维护长江生态,保护生命之河”的横幅鲜艳夺目。在轮渡的两头有21只被封好的白色泡沫集装箱静静地码放着,轮渡工作人员说,这里面全是国宝中华鲟。上午9点45分正式放流,所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鲟。只见江苏省渔政监督总队的王开航等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50尾“国宝”一条一条从氧气袋中轻放到红色圆盆内,再由人们一条条托起放进长江水。每条体重约1公斤左右的中华鲟的背鳍上都有一块牌子,上面清楚地标明“江阴”以及放流的时间。王先生说,一旦误捕,渔民们看到这种标志就会把它放回长江。

  这50尾国宝,是由昆山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繁殖,昨天四地同放,共有250尾国宝被放流长江。长江中华鲟濒临灭绝据估计,在大约1.5亿年前恐龙统治地球的白垩纪,中华鲟就在地球生存并繁衍。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水中的大熊猫”,为中国独有。4年前,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公布的调查报告触目惊心,称“中华鲟的资源量已不足3000尾,而且仍以惊人速度锐减。如果再不及时加以保护长江,10年后长江有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中华鲟也可能由此灭绝。”成年中华鲟每年为了从大海洄游到长江上游江段产卵,要经过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孵化后的幼鱼,经过长达半年左右时间,游入大海,并在海洋里生长10到15年才会成熟,才会回到长江口,再踏上回乡之路。据专家调查,濒临灭绝的中华鲟每年能顺利洄游产卵的不足500尾。而在有关法律出台之前,不少渔业加工单位擅自取中华鲟的鱼子制作鱼子酱出口。而产卵的中华鲟在洄游途中,还要面对天敌吞食、人类捕捞、污染侵害、无数鱼网、螺旋桨的侵袭等威胁,真正能游到大海“长大成鱼”的中华鲟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

  为了保护中华鲟,我国已采取紧急措施,科研人员研究出人工繁殖的科学方法,在1984年开始了首次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至今已整整21年,据统计,已向长江、珠江放流中华鲟450多万尾。我国建立了长江中华鲟研究所,在长江上游的湖北和下游的上海分别建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设立中华鲟研究和繁殖中心,加强环境资源的监测,限制排污和捕捞,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放流回长江,试图增长并保持中华鲟的种群数量。

  国家还制定了禁捕中华鲟的法规,在长江沿线划定了中华鲟的禁捕区和禁捕期。

  放流既是保护又是挑战放流活动中,江阴、南通、常州等地的渔民繁殖的多种类的鱼苗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申港农民郑金良的近百万尾的河豚苗是独一无二的,他在两三年时间已将数百万尾放流长江,他说,几乎每年都有渔民带来好消息,称在长江里能够捕捉到河豚鱼了。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负责人在放流活动中专门给郑金良授予了奖牌,感谢他用实际行动保护了长江。在昨天等待放流前,有这样几辆改装货车有点特别,不断地有声音和气泡冒出,原来里面是几百万只螃蟹苗。这位丹徒农民说,这全部是他研究培殖的,他还会继续参加放流。江阴月城镇的沿塘水产场昨天运来了数百万条草鱼苗和黄、白花鲢苗,驾驶员老杨指着车厢说,这里用了氧气泵,记者爬上车头发现果然正在冒着气泡,小鱼苗十分活跃。昨天,被放流长江的鱼种中还有胭脂鱼苗、银鱼苗等等。

  放流既是保护又是挑战,人们不禁有些担忧:一忧鱼苗的存活率、二忧长江水资源的环保问题、三忧短期行为。江苏渔业部门的负责人肯定地说,投放到长江的鱼苗存活率肯定很高,不用为此太多担心。至于环保,人们在讨论中,认为关键是控制上游和沿江企业的污水排放。

  所幸的是,作为我国淡水鱼中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长江渔业,现在已有举措保护它们。

  主要是积极通过开展建设项目,对渔业水环境和渔业资源影响的环境评估工作,逐步建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监督。通过对品种的亲体选择,苗种培育和检验检疫,完善放流过程和效果评估。江苏省的有关专家坚信:放流会越来越成功,参与者会增多。

  (记者宋超)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