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京科学家南海寻觅“活化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12:38 扬子晚报

  南京科学家南海寻觅“活化石”

  在茫茫南海上,全球最大的科学考察船之一的MarionDufresne号载着中法科学家,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科学考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年轻的研究员李保华也参与了此次科考,他的任务出人意料,就是在浩淼无边的大海中寻觅体长不足一毫米的单细胞浮游生物“有孔虫”,而具有这种化石的沉积物样品,则可以“记录”海洋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的
环境信息,是地球沧海桑田变迁的“见证人”。

  “有孔虫”啥模样

  李保华研究员介绍说,此次中法科学家乘坐的远洋科考船,装备有全球独有的海上取样尖端设备、地球物理观测系统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这些先进的“武器”为科考提供了有利条件。考察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东沙海域、南海西部等8个站点对海底进行打钻取样,其中包括45米长的南海迄今为止最长的沉积柱状样品。而李保华则在船尾向海洋150米深处撒网“探宝”,他撒下的“渔网”网眼只有0.2毫米,通过过滤海水,将自己要寻觅的“有孔虫”网罗其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保华此行收获颇丰,“擒获”了十多种有孔虫,加上以前收集的,目前他已找到二十多种各类有孔虫,成为国内“有孔虫”新领域研究的开辟者。在此次南海科考中,非常宝贵的就是从现场提取的浮游有孔虫DNA样本。据李保华介绍,有孔虫分为在海洋表层生活的浮游有孔虫和深藏海底的底栖有孔虫,而他研究的是前者。这种虫大小约在0.11毫米之间,在显微镜下不过是一种呈半透明气泡状的生物。李保华解释说之所以透明是因为它的壳成分为碳酸钙,里面的软体只要离开海洋不久就很快分解,所以每次捕到有孔虫,就要立刻对其进行清洗,加入缓冲液,然后从其软体内提取DNA溶解在液体里,最后放入零下20℃的低温中保存。探秘50万年前海洋环境

  “貌不惊人”的有孔虫究竟有什么价值呢?李保华介绍说,有孔虫最早出现在5亿多年前,一直衍化至今,其“年纪”可谓大矣。由于目前对于各种形态的有孔虫的年代研究已经十分充分,因此有孔虫可以作为判断地层年代的一个坐标,起到年代标签的作用,被誉为见证地球沧海桑田变迁的“活化石”,如果在地层里发现了有孔虫的化石,就可以判断出该地层的具体“年龄”。

  地球气候的变化是周期性的,此次科学考察所在的西太平洋低纬区被科学界认为是整个地球的水汽和能量的重要来源,而有孔虫化石就“记载”着揭示古海洋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因此,可以利用有孔虫化石等这些小东西,来再现整个西太平洋地区50万年前古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对古海洋气候起到“以古推今”的作用。同时,研究这种变迁轨迹也可以“鉴往知来”,推究今后地球海洋变迁的规律,为人类更好地利用海洋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吴昌红吴红梅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