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禁吸、戒毒“大帮教”活动昨日启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5:28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昨日,由成都市禁毒办牵头,公安、宣传、卫生、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和各社区联合开展的禁吸、戒毒“大帮教”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一活动的展开,6·26国际禁毒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进了四川省成都戒毒劳动教养所,与管教民警所推荐的两名戒毒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到发生在他们身上最真实的故事。

  真实故事·A

  戒毒3个月看到毒品就发抖

  昨日下午3时许,记者走进了四川省成都戒毒劳动教养所。在管教民警吴队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考验戒毒室”。据吴队长介绍,在这间房子里,陈列着各种真实的毒品。戒毒人员进入该房间后,管教民警会将少量的不同种类的毒品摆放到他们面前,让他们独自在这间房间里面对毒品的诱惑。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对吸毒人员戒掉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会有很大帮助——这叫做“冲击脱敏疗法”。

  此时,本次采访的第一名吸毒人员黄化(化名)缓缓地走了过来。在民警的监控下,他测量完脉搏、心跳等生理数据后,独自走进了考验戒毒室。民警和医护人员则通过防盗门上的猫眼注视他的一举一动。

  黄化在走进考验戒毒室两分钟后,开始对陈列在储藏柜中的毒品有了明显反应。他的脸红胀起来,手脚开始轻微抖动,双眼死死地盯着这些不同的毒品。“他都戒毒3个月了,但一看到毒品,还是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这些数据说明:他心理上对毒品还有一定的依赖。

  真实故事·B

  “那一针怎么没把我打死?!”

  结束了对黄化的“采访”,另一名戒毒人员李英(化名)在管教民警的带领下坐到了记者的面前。据了解,李英已在此戒毒8个多月了,吸毒前他曾是做药生意的老板,拥有近百万元的资产,但他现在却什么也没有了……

  稍纵即逝的“神仙”感觉

  “我不敢保证以后我再也不碰那东西!”这是有着10年吸毒史的李英,面对记者说出的第一句话。坐在记者面前的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一名已经吸毒10年的瘾君子。“那可能是我身体素质比较好的缘故!”开了这句尴尬的玩笑后,李英开始了一个吸毒者的自述:

  我第一次吸海洛因是在一个舞厅里。当时,酒过三旬后,一个朋友从裤兜里掏出一小包白粉,抖在锡箔纸上用打火机点燃吸食。我虽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在朋友的怂恿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禁不住吸了第一口。当时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恶心想吐。朋友说,多吸几次就会有舒服的感觉了。此后,在朋友的怂恿下,我又有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也终于找到了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个星期后,身体的不适使我知道,我已经上瘾了。

  百万巨款化作缕缕青烟

  毒瘾发作时,我打哈欠、流鼻涕、精神萎靡不振,但只要吸上几口,就立马像换了个人似的。在随后10年的生活中,毒品就一直伴随着我。有一次去外地收货款,考虑到来回行程,路上我带了可以维持两天的药(毒品)。然而出现了意外,两天时间并没能够收到货款。毒瘾发作的我竟然放弃了两万多元的货款,流着鼻涕、打着哈欠坐车赶回了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烫吸已经不能让我满足,于是我开始了静脉注射。为了不让父母知道,每次毒瘾发作时我都会找个借口,去小旅馆好好地“犒劳”自己。然而无数次的撒谎终于露出了破绽,家人发现了我吸毒的举动。1997年,伴随着打骂、哭闹,我被父母押送进了戒毒所,开始了我的第一次戒毒。

  经过3个月的强制戒毒,我暂时摆脱了对海洛因的依赖,并下定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还认识了一个并不知道我有吸毒史的女友。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卡拉OK包房里,禁不住诱惑的我又一次被“白魔”俘虏,再次成为了它的奴隶。得知我吸毒,女友向我提出分手。我彻底绝望了,只得依靠海洛因的“魔力”,幻想着女友又回到了我的身边。10年里我断断续续地吸毒、戒毒、复吸,不知不觉中,我做生意赚来的近百万元巨款化作了缕缕青烟……

  “吸毒,最终必送命!”

  经过5次自戒和强制戒毒后,我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每天就只为了海洛因而活着……2000年底,我做了一件预谋了很久的事。

  “敬爱的父母,儿子对不起你们,来生我一定好好孝敬你们老人家。”留下这封只有300多字的遗书后,我来到都江堰青城山,找了一个偏僻的草地,一次性向血管里注射了1克海洛因。针管还没有推完,我就已经昏厥了过去,一头栽倒在草地上。过了整整12个小时,我清醒了过来,独自起身回到家中。“那一针怎么没有把我打死?!如果能一次了结我的生命该多好!”从那以后,我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了。经过8个月的强制戒毒,我已经彻底摆脱了身体对海洛因的依赖,但毒品实在太害人,我仍然不敢向任何人保证彻底不碰那东西。无数次来来回回地吸毒、戒毒、复吸,这的确是一场毅力的较量,父母也一直支持我戒毒,并希望我能成为戒毒成功的那1%的人。

  采访结束了,就在记者准备离开时,李英叫住了已经走到门口的我们。他说:“吸毒最终必送命!”说完便转身缓缓地走向自己的寝室。

  本报记者肖逢时陈娟李祥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