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太原文化消费为何波澜不惊(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5:33 山西晚报
太原文化消费为何波澜不惊(图)
市民:没有消费能力

  商家:只是稍有盈余

  专家:文化市场也需要体制改革本报记者禾嘉 脑瘫、脑中风、帕金森、脑萎缩、老年痴呆患者请关注

  “免费午餐”是主流

  2005年6月15日晚8点,太原双塔东街。随着鼓乐声起,持续多日的消夏歌舞晚会又如时开场了。一曲《猪之歌》落地,连拄拐杖的老太太都拍起了手。几天来,晚会场地———并不宽敞的街道边总是挤满了人。人多时,马路对面都站上了人,附近楼上居民更是索性站在阳台上看演出。

  就在歌舞晚会进行时,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小区内的露天电影也吸引了众多观众。当天晚上上演的是故事片《地道战》,随着一个个鬼子被暗枪击中,人群中不时发出一阵阵解气的尖叫声。

  说到这样的演出方式,正在看歌舞的李忠明说:“台上演员的演出和电视里的歌星大腕没什么区别。如果天天能有这样的演出就好了,只要时间允许,我一定会来看。”李忠明今年40岁,在省城一家医药公司工作。李说,他很喜欢看这样的现场表演,除了喜欢台上的表演,他更喜欢那种现场的气氛。可惜太原多年来很少有这样的规模性演出。为此,即使遇到路边的商业助兴演出,他也会驻足观看半天。

  当晚十点,正在看电影的刘春娥大妈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半个月来,露天剧场除了放现代电影,还放了很多像《地道战》一样的老电影。这些老电影都是我们小时候常看的,每一次看都感到很亲切。问到如此喜欢看电影为何不到电影院看?刘春娥拍拍手里的小提袋说:影剧院太贵了,没有钱啊。再说,这些老电影到影剧院花钱也没有人给放啊。

  嫌看电影太贵的还有张军平夫妇。张军平夫妇今年五一期间刚结婚,对生活消费,两人有非常明细的收支清单。从清单中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夫妇俩一个月的收入有3800元。除去房子按揭每月还款2100元,剩余部分每月定额存银行500元、赡养双方老人各200元、饮食500元、和朋友聚会一次100元、看一场电影40元、买CD每月一张10元、其他机动。

  从中能看出,他们每个月近四千块钱的收入只有50块钱用于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只占总收入的1.3%。张说,他们很想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文化支出,除了看电影,很想到演歌台听歌、到书店买书……但从目前情况看,他们没有这个消费能力。

  张军平夫妇的文化消费现状和多数年轻夫妇接近,去免费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打扑克、种花、玩电脑游戏等活动是大家基本的文化消费内容。只所以这样,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认为是文化消费的门槛太高所致。

  费用太高难承担

  6月18日星期六,太原影都,《星球大战》的海报让人在几十米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海报上的宣传,一位10来岁的孩子久久不愿离去。十几分钟后,孩子还是被妈妈扯着离开了售票窗口。

  妈妈叫李芳萍,原山西纺织厂下岗女工。她实在不舍得花40块钱和孩子看一场电影。看孩子又哭又闹,妈妈花5毛钱给买了一个“小布丁”雪糕。李芳萍说,太空故事对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吸引力,但对于她们这样一个吃低保的家庭来说,能吃上饭、让孩子上学才是最重要的事。也许是出于票价高的原因,走出影院的观众告诉记者,若大的影院上座率不足三分之一。

  同日上午10时许,太原解放路某书店,书架角落里蹲着两个学生模样的孩子,他们都在目不转睛地看手里的书,书后单册标价为38元。“你们为何要在这里看书?”“书太贵!在这里看不花钱。”“常来这里看吗?”“是,星期天一般都来。”“来一次看多长时间?”“3个小时吧。”营业员小姐证实了两个小孩的说法,象他们这样的小读者每逢星期天就有很多。除了孩子,有些大人也会很长时间看书,或用纸记下书中自己需要的内容。如果看电影、买书都能让人怯步,花上百块钱去演歌台听歌对大数人来说,可能是种奢望。

  百姓为钱发愁文化消费的同时,文化单位也在为没有观众犯难。某电影院为拉动成年观众,长期给附近的小学生免费发电影票兑换券,以达到小观众带动大观众的目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还遭到了人们非议。既然观众嫌票贵,为何不降低一下票价?几乎所有的影院都发出了同一声音:拷贝钱、水电暖、工人工资等成本太高,就目前的上座率和票价也仅是稍有盈余。

  除电影院外,青年宫、少年宫、各文化中心都在举办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培训班,真正为普通观众读者服务者甚少。

  采访中,文化服务单位总表示自己的成本高,已无法降价或已经降到了最低,而受众却在大呼———太贵了,我们无法承受。不管双方如何说,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太原的大众文化消费有些贫血。除了钱的原因,相信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因素。

  问题不光只是钱

  针对太原文化消费现状,山西财经大学的韩教授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居民物质生活刚刚基本满足,文化消费市场也刚刚形成。由于缺乏社会和舆论的必要引导及人们对自身文化审美需求调整的滞后,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水平较低,以文化作为休闲方式的观念还没有形成。一部分观众被“炒作”牵引,盲目消费。还有一部分居民在文化消费上惟孩子是从,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

  事实上,在文化消费品的数量与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之间、在文化消费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精神期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过去的物质产品的“短缺”,正在向服务类产品,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消费服务类产品的“短缺”转移。正如人们在文化市场上普遍感到的,东西多,精品少,可消费的东西多,值得消费的对象少。此外,演出院团的供给数量不足,创新太少,服务单一,票价过于死板,没有对消费群和所提供产品进行质量分级,高昂的票价普通百姓自然承受不起,一些消费者虽然付出了金钱,也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山西省委党校的宋教授说,现在居民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但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却没有显著的提高,其原因在于,目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尚不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缺乏创新,模仿、盗版现象猖獗,文化消费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同时,生活压力的增大是制约我国文化消费的因素之一。多数成年人除了养家糊口外还要买房、买车,今天刚发的工资,明天还要支付房屋或汽车贷款。成年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或照顾老人及孩子,很少能抽出时间来参与文化消费。

  宋说,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的必然选择。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众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培养人们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消费主体的审美水平与精神境界虽然重要,生产大量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消费品更为重要。和其他市场一样,文化市场也需要体制改革,大众文化消费单位多为政府主办和政府垄断性质,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多,成本自然大。同时,旧体制制约了其他经济成分进入市场,影响了竞争。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不该管的不要管,不该控制的不要控制。

  此外,政府应适当增加对公共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尽量让老百姓无偿使用。现在老百姓对图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往往图书馆的设立比较分散,老百姓想阅读都只能就近买份报纸或上上网。我们可以发挥社区的力量,多在社区里增添公共的文化设施,使更多人能够有时间参与文化消费。(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网络编辑:郭剑)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