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王玉楼:一曲行走的铿锵“国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8:58 沈阳今报

  特派记者李中良/文

  核心提示

  “找到王玉楼老人,一定要想着替我买些礼物,老人在农村的生活不容易。跟他比,我算是一个年轻的老人了。”

  临行前,辽宁省党史专家、古稀之年的张一波再三叮嘱记者,“如果可能,尽量多录些音、拍些照片吧,这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啊。”

  6月14日,记者踏上了寻访老义勇军战士王玉楼的旅程,并在一个大雨之日见到了这位老人。

  王玉楼说,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梦里总会有炮火弥漫、子弹纷飞,而儿子王国志也经常能听到老父亲的呓语:“杨司令———,我们还活着。”

  在王玉楼模糊的潜意识里,“我”变成了“我们”,而杨靖宇将军也和他一样:活着。

  沈阳到锦州,再到黑山,进入无梁殿镇,大雨滂沱,没有可行进的路通向此行的目的地张家村。

  “给我多少钱也不敢走啊。别说不下雨,就是平常,坑坑洼洼的土道对车的磨损都太大了。”

  无梁殿的出租车司机同样的价钱宁可跑70里地的黑山县城,也不愿跑20里的张家村。“你还是问问‘小凉快’(当地的机动三轮车)吧,这伙人是赚钱不要命的主。”这位司机善意地建议道。

  一位三轮车夫告诉记者,平时到张家村也就5元钱,今天的情景说不好多少钱了。“你出个价,我们帮你找个手法最好的伙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50元,当记者狠心敲定这个价钱时,壮实的李开林发动了轰鸣的马达。

  车在风雨中缓慢行进,人在车内剧烈地颠簸。“别紧张,走不动的时候,我下去推,保证翻不了!”李喊着说,“我倒听说过王国志这个人,王玉楼没听说过。能在这么偏的农村活到93岁,真是个新鲜事!”

  天公作美,行驶半个小时后,当地的雨明显小了许多。车停在村口,李陪着记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王国志家。在一个宽阔的院落内,一位老人拄着木棍,低头走着。

  “这天儿你们还来采访,受累了。”当王国志问清车价后,连连心疼得搓手。“我爹上次看病才花10元钱车费,你这真是太破费了。”“爹,人家采访你来了,是记者!”散步的老人停了下来,面容安详地望着来访者。

  “他心里明镜着呢,问他眼巴前的事,可能不知道。但60年前的事全记着呢。”孝子王国志向来因父亲的健康而自豪,“我爹身体像20年前一样硬朗,耳不聋眼不花。”

  走进王玉楼内心深处的记忆,一点也不艰难。老人的目光迟缓地聚焦着窗外的世界。顺着岁月的河流,王玉楼一字一句地回到了属于他的峥嵘岁月。

  1932年,19岁的王玉楼家境贫寒。不堪日寇为害乡里,这个血性青年毅然加入了名为“老梯子”的乡团队伍,他们的首领是赫赫有名的高鹏振。

  这支团员各个神勇的义勇军组织,从“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末,先后多次破袭日寇铁路运输线,日伪当局无奈下令,“不准在距县城3里、集镇2里、铁路两侧1里的地方种植高秆农作物。”

  1933年4月初,杨靖宇部抗日联军急需武器增援。一封十万火急的密函送到高鹏振的手中,杨靖宇之所以向高鹏振求救有两个原因:一则,高部人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二则,高的手下无论马术、枪法都高出一筹,王玉楼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高鹏振马上召开会议。会上,王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光荣地成为了这130名增援者中的一员。“日本鬼子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你们在东山里打鬼子,我们在辽西消灭日寇!”誓师会上,高鹏振的嘱托让王玉楼热血沸腾。

  很快,王玉楼等增援者就与杨靖宇的大部队会合,他们被编入抗联各部,年轻的王玉楼成为了某部连长。

  抗联在东山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王玉楼只要看到杨靖宇这个伟岸的黑大个,就觉得心里特别塌实。杨靖宇不朽的形象70年来一直是王玉楼仰望的灯塔。“在一次与日寇的遭遇战中,鬼子的一颗炮弹把我们全埋在了雪里。杨司令过了一会从雪里露出脑袋,朝我们的方向急迫地小声喊,‘大伙怎样?有人受伤没?’我吐出嘴里的雪、泥,也小声喊,‘杨司令———,我还活着呢!’过一会,大家都露出脑袋,笑了。”

  用王玉楼现在的话说,“在大山里躲躲藏藏,最难的就是找吃的。”当时的抗联战士吃的多是山菜、木耳、蘑菇、松子、山猫、野兔,甚至是黑熊肉。

  令王玉楼心疼的是,刚到驻地就接到命令:为了解决长期在大山里斗争所需食品的问题,把坐骑全部杀掉。“就像砍下自己的两条腿一样,心疼啊!没办法,总部让我们把马肉晒成干预备过冬时候食用。我们还每人预备两张狍子皮,在林中睡觉时打铺用。夏天渴了喝泉水,冬天渴了喝雪水,和电影演的一样。”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最让王玉楼兴奋的事就是接到打鬼子的命令。“一说下山打鬼子,大家伙都来了神,都合计着怎么拼命地与鬼子干。那时,死和找不到松子是一样的感受。”

  1934初,王玉楼的部下打探到,山下日本人抢来了不少粮食。汇报上级后,王玉楼和他的战友出发了。他们刚到二道沟就和“红袖头队”(伪靖安军)打了起来。最后,子弹、手榴弹全打光了,敌人增援的人马却潮涌般赶来了。

  因敌众我寡,王玉楼的战友们战死沙场,而王和其余几人被俘。“我先被关押在哈尔滨,后来又转到新京(长春)。伪满法庭判我们是反满叛徒罪,判我20年的徒刑。”与王玉楼关押在一起的还有解放后曾任天津市委书记的胡景新。“鬼子一直严刑拷打我们,让我们说出抗联的根据地在哪。我当时想尽一切办法骗他们,心想打死我也不能暴露战友的行踪。”机警的王玉楼报了一个叫“李文”的假名,为此,法警特意到黑山县取证,结果查无此人。

  气急败坏的日寇想尽了一切狠毒的酷刑逼供,王玉楼滚过钉板,呛过辣椒水,被灌过洋油。“浑身被打的全是血,脑袋被灌得足有洗脸盆那么大。我连死都不怕,还怕受这些刑吗?”几十年前的话,王老现在说出来同样坚定。

  王玉楼的狱中磨难与抗争整整持续了11年。他的右手拇指至今仍严重扭曲变形着;掀开衣襟,一处处滚钉板留下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

  厄运直至1945年“八·一五”才告结束。

  如今,王玉楼手中只有一方小红皮的荣誉证书,而只有它能认定老人漫长的抗日历史。“王玉楼同志从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参加抗日义勇军,是抗战十四年的战斗英雄。”这是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于2002年12月20日颁发给老人的。

  寻找

  活在岁月般遥远的乡村

  追思

  “杨司令,我们还活着!”

  被捕

  11年的磨难与抗争

  无名

  活着,只为了记忆

  时空交错,很多反差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把人的一生压缩成一天中的24小时,那么93岁的王玉楼在他14年的抗日生涯里走完了相当于20个小时的人生里程;1945年后的这60年仅相当于不到4小时的生命长度。引申老人的话,他之所以还活着,只为了那无法磨灭的记忆。

  抗战胜利后,王玉楼回到老家务农。在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遇面前,他却选择了放弃。解放后,已任高官的狱友胡景新写信给王玉楼,介绍他到政府机关去工作。

  “我是个不识字的农民,那样的工作不适合我。”王玉楼至今也没有为当时的选择而后悔。从此,他在这个闭塞的小乡村默默无闻地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因交通不畅,无梁殿地区的生活水平很低。50元,对于李开林是一个骄傲的数字:在当地三轮车夫里,这是单笔生意的最高纪录;50元,也恰巧是王玉楼老人绰绰有余的月生活费;而50元,在沈阳高级酒店里,买不下一只新鲜的龙虾。“人活着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前几年,王玉楼还告诫王国志,“不要以我的名义向政府要一分钱!”

  老人在83岁的时候还扛着锄头下地干农活,即使今天也是闲时拔拔前后院的杂草。“我没有什么长寿秘诀。健康无非是劳动加运动。”据记者了解,老人常年保持着每天二两酒、小葱蘸大酱的饮食习惯。

  2005年6月15日,黑山县民政局于春生副局长向记者表示,从当月起将为王玉楼老人发放每月150元的生活补助金。150元,这是王国志为此曾望眼欲穿的数字。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