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国际问题论坛专题 > 正文

主题讨论三:多边主义与东亚地区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2:24 新浪网

  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05 ——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持:于洪君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研究员

  发言:阮宗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庞中英 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王正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肖 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交学系教授

  郭树勇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张敏谦 国际关系学院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评论: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阮宗泽研究员

  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关系

  多边主义包括多边外交,但不等于多边外交,其内容更加丰富,还包括其他一些准则。

  1.多边主义的功能和道义

  多边主义的基础可以追述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可以进行合作的,即如果国家的合作利大于弊就会选择合作,无政府的状况可以修正,这就与现实主义冲突。

  多边主义重要的功能在于共识的积累。

  多边主义的效率不能仅仅从时间上看,如果从共识上讲还是有效率的。

  多边主义寄托在国际体系的安排之中。国际组织,国际体系也体现了多边主义精神。冷战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量跨国问题的出现,要求各国合作解决。

  如何推动多边主义的有效性?

  多边主义并不是完全无效的,还是有效的。推行多边主义的原则在于:

  A.主权平等原则,

  B.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体现了透明的原则,

  D.多边主义的非强制性。

  上述原则确保了多边主义的有效性。

  结合东亚地区的情况,可以从不同层次来考虑多边主义,即从全球和国家两大层次考虑多边主义:

  A.全球层面。东亚进入多边主义张扬时代,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领域,多边合作非常活跃。这是遵守联合国宪章在东亚的具体体现。地区安全合作由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过渡。

  B.国家层面。东亚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制度和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动摇出现了次区域的发展。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东亚经济、安全、文化合作增多。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从东亚次区域合作到促进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再发展到两个次区域合作的整合。

  庞中英教授

  1.多边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A.多边主义与中国提出的世界秩序观有关。

  B.多边主义与中国提出的地区秩序观有关。希望把东亚的概念扩展到亚洲,多边主义为中国处理与亚洲各国关系提供了一种途径。

  C.多边主义有助于解决中国面临的迫切、重大问题,如台湾问题。

  D.多边主义减少了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同样的,中国应当正视其中合理的忧虑。

  2.回到地区层面,地区的多边主义或者是地区主义的多边主义将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结合在一起。

  欧洲式的多边主义基于平等的谈判,强调“义”字。

  美国式的多边主义基于共同基金模式,以“利”为基础,由共同利益来驱动,是由大国来组织与协调的。

  亚洲的多边主义形式下,众多的中小国家需要地区联合,也存在中、日、印等大国。亚洲一方面有与欧洲类似的东西,以“义”为基础的地区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美国模式来比较,即大国能带动亚洲国家管理地区范围内的事务。各国共同发展,由中、日等大国构建类似“共同基金”的模式。亚洲在吸收或者排斥美国式的多边主义形式的两极中选择。亚洲可以走介于美、欧两者间的混合模式。

  中国在亚洲多边主义发展中应发挥很大的作用,成为亚洲的推动机。

  王正毅教授

  多边主义在亚太地区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APEC,东盟,ARF这些重要组织。

  1.英语世界认为过去二十年来,多边主义对于东亚地区的贡献有三:、

  A. 多边主义加强了对此地区的engagement(对此词的定义仍需要争论,给予最佳的界定)。

  B. 多边主义engaging中国。

  C. 提供个更为广泛的经济、外交决策过程的框架。

  2.有四种资源促使东亚地区出现多边主义:

  A. 软权力。

  B. 软制度主义。

  C. 各国对于东亚地区制度建设开始有信心。

  D. 冷战后东亚地区国家主义加强。

  3.面临的挑战:

  A. 东亚还是亚太?经济、政治概念上的区域如何定位?

  B. 来自双边主义的挑战。冷战后,美国加强与东亚各国双边联系。

  C. 中国外贸的地理分布没有变,东盟“10+1”模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周边国家更多的是制约了中国,而反向的制约却没有。

  亚洲的多边主义是开放性的还是排他性的?个人通过研究认为,迄今为止,所有开放的多边主义都是失败的。而实践中一个成功的例子:欧盟却来自于排他性的模式。

  我认为中国学术观点应该为世界所理解。

  亚太多边主义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双边主义。

  肖 刚教授

  讨论的题目是多边主义与东亚的政治合作。

  1.东亚历来在低政治领域的合作很活跃。二战后,东亚国家在政治合作领域十分敏感,中日等大国被边缘化,而小国进行高政治领域合作的意愿很强烈。我认为东亚合作首先应该从高政治领域合作入手。

  2.东亚合作模式。欧盟模式不适合东亚,东亚应该有自己的合作模式。欧盟往往以牺牲、让渡成员国的一些根本利益来推动一体化的。这种做法现在遇到了困难。因而东亚要探索自己的多边主义模式。我们中国现代化有自己的模式,同样,我们构建东亚多边主义也需要有自己的模式。

  3.东亚政治合作的美国因素。过去有观点认为美国介入东亚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东亚稳定,美国在安全方面牵制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头。从近两年的中日关系来看,我不赞同这一观点,正因为美国插手东亚事务太深才使日本的态度日益强硬。我们要从良性的角度考虑“排他性”,在有实力的时候应该将美国排除在东亚政治合作之外。

  4.东亚政治合作的道德约束。理论上,双边主义和多边主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尽最大可能以多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为约束。

  郭树勇副教授

  讨论的主要是多边主义的知识空间、历史结构和实践取向三个问题:

  1.多边主义的知识空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多边主义这一外来词进入中国。多边主义偏好实践。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个理论对多边主义进行了研究。多边主义可以分为制度性多边主义和实践性多边主义。在东亚合作中,不完全是制度性的多边主义,也包含实践性多边主义。

  2.多边主义的历史结构。多边主义出现的历史语境是国际社会的急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二战。

  C.冷战结束前后。社会沟通方面有了实际的增长。

  东亚国际合作既有其地区性的问题,不能单独解决,同时也有其国际社会背景,即存在一些需要多国合作的问题。

  3.多边主义的实践取向。在东亚地区,实践性多边主义的发展势头比较强。实践性多边主义向何处发展?

  A.东亚共识的持续建构。

  B.实践性多边主义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所以,面对多边主义的知识空间,需要思考多边主义的历史结构,展望多边主义的实践取向。

  回到中国问题的本质,中国的复合崛起必须在国际框架内理解。

  张敏谦研究员

  讨论的题目是从多边主义视角审视美国与东亚合作。

  1.多边主义的定义。 “普遍原则”、“制度安排”、“连续过程”是多边主义的三个重要部分。不同意把美国外交等同于单边主义。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构建了多边同盟,而在亚洲构建了双边联系,其原因是日本因素;同时,台湾、南越等地区对多边安排并不关心。

  2.东亚合作必须是多边主义有效的合作。多边外交是多边主义的初级形式,多边主义的高级形式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东亚地区合作目前还处于多边主义的初级阶段。

  3.美国在未来东亚合作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东亚合作是无法排除美国因素的。多边主义对于中国和美国而言,都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美国对多边主义持一种矛盾的心态,长期而言,美国是领导者,必定会有所收获;短期来看,美国要受到约束,需要作出某种承诺。

  中国应该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向制度性方向前进,注重大国间的合作,尤其是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处理。如何降低其他国家对于美国的恐惧、忧虑。

  应当思考东亚今后合作的模式。

  评论

  金灿荣教授

  六位学者的发言都回顾了昨日的探讨。

  阮教授追溯了多边主义的知识根源,介绍了有效多边主义,强调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的相对领先与推动力。

  庞教授强调多边主义对于中国的四个重要性,并且对前两个重要性提出了质疑与探讨。

  王教授强调了英语世界的重要。我认为这种重视程度应置于恰当的位置。对于提出的四个来源中,我认为来源一、二有重叠之处。并且不同意第四个来源所提出的看法。

  肖教授认为低政治合作在东亚地区由来已久,未来东亚合作应该直面高级政治。

  郭副教授引入建构主义,细致地追溯了多边主义的知识来源。多边主义不能满足于议而不决,应推向真正的制度化。

  张研究员重视美国因素。我不同意张研究员的结论,认为“东亚合作前提要求中美日三边关系的处理”不太可能出现。

  我认为冷战后,跨国问题不断增加;伊拉克战争后针对美国单边主义,我们要谈多边主义;中国新的外交理念的最终成功同样还要靠大国。所以,东亚的多边主义应该是处于上升状态。

  自由讨论

  陈志瑞

  1.溯源多边主义不能上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一时期的多边主义是零和博弈,无法达成各方利益的协调统一。

  2.不宜随便扩大多边主义的内涵、外延。超国家问题领域,不应该再用多边主义这一概念。全球化时期多边主义注重政治层面。

  李洪波

  1.诸多东亚组织中,应该突出上海合作组织,ARF(亚太第一个安全多边论坛)的重要性,这与中国外交理念转变有所联系。

  2.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东亚应该有自己的模式,构建涵盖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模式暂不具时机。对中日成为东亚发动机的看法感到悲观。

  3.多边主义的功能。中国所推动多边主义的功能之一是消除对中国的威胁。中国一方面应该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不能搭小国的便车,这么做反而会加剧外界对中国的担心。

  刘学成

  1.应该视东亚多边主义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实体。东亚合作融入了亚洲的合作,最终不是个体,而是亚洲合作问题。

  2.多边主义应该有所区别,基于地理上的多边主义,基于功能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和基于集体概念上的多边主义是并不相同的。

  门洪华

  应该加强学理层面的考虑。坚持多边主义的理念与推行多边主义的战略并不相同。回到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多边主义实践先于对多边主义的探究。

  沈海涛

  1.多边主义本身有制度的缺陷性,东亚的多边主义如何在实践中发挥的更好?

  2.多边主义中的集体话语权的问题?

  3.多边主义与双边主义、单边主义的关系中,是否要平衡三者,不要过高的提高多边主义。

  相关专题:中国国际问题论坛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