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土地运营改变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01:02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上接C1版)二是要大力宣传,促进住宅消费观念转变。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一柱独大,会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衡,不利于协调发展。目前的开发建设规模和标准,不仅土地供应不能长久支撑,而且建材等资源也难以支撑。即使建成了房屋,将来我们的能源供应也难以支持。对正常的住房消费需求要加强引导,要严格控制经济适用房单元面积和占地面积,纠正盲目追求大面积等不切实际的消费观念。三要建立和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建设用地供应、土地价格变动情况的监测分析,科学预测房地产开发对土地的需
求,目前我们正在启动全市第四轮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加强信息沟通与整合,适时披露土地供应情况、房地产市场供求及房价、地价变动等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增强政策透明度,稳定市场心理预期,促进市场理性发展。四是要根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采取切实措施调整土地供应结构,着重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拆迁恢复房建设用地供应量,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2005年下半年地价仍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不会出现大的起伏”记者:前不久,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地价监测报告表明近年来土地价格一直保持上涨,但涨幅不大,合肥市的情况也是这样吗?您认为合肥市房地产用地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赵局长:是的,我市情况也基本相同。虽然我市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对土地的需求十分强烈;同时在当前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土地供需矛盾也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土地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及区位的差异性,客观上导致了土地供应的相对不足和土地供需的不平衡,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市地价上涨。但是我市本身发展基数小,2002年我们又对原来国务院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目前新一轮规划也正处于修编阶段,再加上我市2003年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用地较多,尚有一定存量土地潜力可挖,以及各种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的推行、全市用地计划的科学合理安排、土地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等都很好的保证了全市地价虽有上涨,但涨幅不大,根据我市对2004年及2005年一季度房地产用地价格变化的分析,地价水平低于同期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涨幅。我们认为,2005年下半年地价仍将保持稳中略有上升的态势,不会出现大的起伏。经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合肥市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健康的,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房地产用地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还是需求强劲,当然也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如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住房消费观念的宣传上存在偏差、忽视土地资源的承受能力、房地产开发行业竞争不充分,甚至开发商联手垄断市场抬高房价等。因此,政府正着手采取多种手段调控房价,进行综合治理和规范,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在采取积极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源头把关。至于土地价格和房价上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反的,正是房价上涨带动了地价的略微上扬。一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改善住房条件的消费需求十分强烈,直接导致城乡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加大,对土地的需求也有所加大。二是投资性购房拉动需求。根据我们的调查,我市住宅市场的租价比均大于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国债市场投资收益率、股票市场房地产板块投资收益率,甚至大于5年期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年利率。2004年,较高的投资性购房收益继续推动了相当一部分人将个人资金投向投资性购房以牟利。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在购买商品住宅的个人中,17%的购房者是为了投资。三是房地产开发的高利润率吸引社会各行业纷纷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甚至进行投机性开发,这加剧了对土地的需求。前面我已说过大多数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率普遍在10%以上,中高档房地产平均利润率更高,一般达到30%~40%,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这种暴利使得社会各行业纷纷进军房地产开发,为获得土地竞争激烈。总之,我们认为土地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实行,合肥市房地产市场已经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要提醒的就是广大的住房消费者不要盲目攀比、贪大求洋,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合肥市整体消费水平合理确定自己能够承受的心理价位,理性消费;房地产开发商也要审时度势,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合理确定自己的开发能力,坚持做到理性投资,不要盲目的对房价进行“炒作”,危害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否则会自食恶果。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表态,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遵守国家宏观调控等各项政策措施,我市的房地产市场还是有很大作为的,土地的供给不会影响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虽然处于风口浪尖,但我们还是会克服困难既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用地服务,又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记者:“土地局”变“国土资源局”,名称变化的背后蕴含着我们对土地发生了怎样的认识变化?赵局长:首先要澄清的是国土资源局并不是简单的土地局,而是由原来的土地局和地矿局合并而来,目的是让政府统筹管理和利用好一个地区的所有资源,更好地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搞好服务;其次要说明的是土地局变为国土资源局也是国家重视保护土地资源的一个具体体现,目的是从观念上完全改变过去人们盲目乱占滥用土地的粗放利用行为,把土地资源上升为一种资产、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并相应建立了土地交易市场,对这种生产要素进行市场配置。记者:近几年来,国土资源局由过去不大被人注意开始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在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您认为导致这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土部门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赵局长:全世界能源危机的出现,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保持资源市场优化配置的同时,也要由政府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控调配使用,才能保证经济平稳运行,这就要求政府成立一个部门具体负责各种资源的调控调配,那么国土资源部门就应运而生了。再加上近几年来,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征地补偿安置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一直很受社会关注,同时国土资源部门也从政策和自身工作角度在媒体上加大了宣传力度,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直接导致国土资源部门越来越受社会关注。我们虽然处于风口浪尖,但我们还是会克服困难既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用地服务,又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记者:新世纪合肥市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需要资本,为解决资本问题,合肥市提出把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使之成为经营城市的动力。您如何评价3年来“土地资源变土地资本”的实际效果?赵局长: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通过加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了城市建设对土地需求供应的及时性和对土地市场的控制权,从而解决了土地市场的无序状态,遏制了土地隐形市场,防止土地市场大起大落,促进了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二是通过国有土地资本运营,为城市建设积累了必要的资金,有效保证了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了旧城、城中村改造的进程,使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位;三是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市国有企业改制、脱贫解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加大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量,使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逐步提高,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五是进一步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为实现我市的土地资本与国内乃至国际资本、技术的和管理模式的成功接轨做出了贡献。记者:合肥市国土资源局被评为“2004年度中国土地营商环境50佳”,这是对合肥国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在土地营商上,合肥市在哪些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赵局长:总的说来有五个方面:一是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制度建设,我们是先于国家半年开始实行的;二是对土地资产实行成片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年度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特别强调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三是采取“三位联动”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力推动旧城区改造进程;四是以房地产经济为先导,促进多产业并进;五是规划引导、成片配套,通过市场配置经济杠杆作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土地阳光制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从根本上保证了房地产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记者:合肥市自2001年开始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公开招拍挂制度。为什么将这一制度称为“土地阳光制度”?赵局长: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把我市的房地产市场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接轨,更多地吸纳外来投资,引进先进的房地产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进而带动其它产业经济的快速提升。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让那些以往靠政策、靠关系“混饭吃”的,没有多少经济实力或者干脆是炒地皮的“皮包公司”“空壳公司”被市场规则自然淘汰,大浪淘沙,留下的肯定是真金。另外,实行“土地阳光制度”也可以使房地产开发企业重新定位,有什么样的实力拿什么样的地、开发什么样的楼盘,大小企业各取所需。同时,“土地阳光制度”也促进了房地产资本市场的重新整合,为了企业生存,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强弱联合,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也会成为现实。实行“土地阳光制度”后,开发企业对通过竞争获得的土地使用权更加珍惜,以往那种单纯“以量取胜”的开发模式已逐渐被淘汰,更多的开发企业是以提高开发质量、精心设计、精心管理、营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人居环境来吸引消费者,来牟取自己的利润。实行“土地阳光制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从根本上保证了房地产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四类经营性土地供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原则,极大地扼制了腐败,杜绝了“暗箱操作”“幕后交易”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实现以政府的“诚信”换取了开发企业的“信任”,以政府的阳光行政赢得民心。记者:很感谢您接受采访,最后我想问您一个私人问题。作为省会城市国土资源局的主管领导,您的工作压力大不大,您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赵局长:应该说压力非常大。因为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管理好国土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又要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如何找到管与用的结合点,如何能够兼顾好,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破解的办法就是要通过市场来加以调控。

  赵无名 本报记者 胡继洪

  作者:胡继洪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