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好奇消费与集体窥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08:45 南方日报

  今天,媒体娱乐新闻往往充当了满足集体窥视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制度性方式

  好奇消费与集体窥视

  消费社会学

  王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好奇消费现象。在这里,消费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可以说,好奇心成为许多消费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例如,电视直播动手术的全程,满足了人们亲眼目睹开膛破肚、妙手回春过程的好奇心。名人故居供游人瞻仰,满足了人们了解名人成长经历的好奇心。自然博物馆则通过展示各种珍稀或灭绝动物的标本,满足了人们目睹这些动物外观的好奇心。到国外旅游,则满足了解异国情调的好奇心。但日常生活中充斥最多的好奇消费现象,还是媒体的娱乐版新闻。

  好奇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它是与生俱来的探索新奇、陌生或多样化事物的一种生理-心理冲动。科学家认为,好奇心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因为它驱使人们去探求和了解未知的情境。斯达葛总结了好奇心的五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驱导性活动,促使人们去探究事情的究竟。例如,人们总想知道地平线以外是怎么回事。第二,它涉及新的或未知的情况。第三,它是一种肤浅的活动,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好奇心的满足本身就是目的。第四,它同游戏紧密相关。第五,它为人们进行学习提供了间接的、长远的优势。虽然哺乳动物和鸟类也有好奇心,但人类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区别于其他有好奇心的动物,人类的好奇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语言的使用,大大拓展了好奇和探究的领域。据此,伯莱把好奇心分为两类:感知好奇心(如视觉探究)和认识好奇心(如科学研究)。

  尽管人们都有好奇心,但是不同的人满足好奇心的方式是不同的。根据满足好奇心的方式,可以把好奇心分成“求知性”好奇心和“窥视性”好奇心两类。求知性好奇心的满足是通过探究未知的领域来获得新知(如旅行、探险、考察、科学研究)。而窥视性好奇心的满足则是通过偷窥、刺探、打听和传播邻里或他人的敏感性事情、秘密、丑事或隐私。

  虽然好奇心是一种心理现象,但是,社会对待好奇心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却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待好奇心有不同的态度。例如,在中世纪,好奇心被神学家们看作是罪孽,是邪恶的东西。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为好奇心会使人有一种亲眼目睹上帝的要求,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好奇心是与基督教信仰相冲突的。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好奇心不再被看作是邪恶,相反,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鼓励。正是因为社会对好奇心态度的改变,促进了人类的探险活动的展开,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长足发展。

  然而,在近代社会,人们对好奇心的肯定和鼓励,却不仅仅局限于求知性好奇心。由于人们的窥视性好奇心可以为商家创造旺盛的需求,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而被市场所发掘。

  在传统社会,街谈巷议、飞短流长,是社区生活的一种形态。一方面,它构成一种道德舆论和社会压力,维系着传统道德秩序。另一方面,它也导致邻里之间相互失去了隐私。任何企图掩盖隐私和秘密的行为,必然会惹起他人进行窥视和探究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刺探、打听和传播可能存在的私人秘密和丑事。在这样的社会,个人没有自由,生活也因缺少刺激而显得沉闷。而刺探和偷窥他人的隐私、秘密和丑事,恰恰是单调生活的一种调剂,成为许多人乐此不疲的事情。

  随着社区(熟人社会)向社会(匿名社会)的转型(腾尼斯),社会的秩序不再是完全奠定在依靠社区成员的面对面的相互监视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契约和法律基础上。事实上,由于城市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传统社区那种相互监视和议论的道德机制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个人开始获得隐私和个人自由。而个人的隐私权也逐渐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保护。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城市社会,人们的窥视性好奇心就消失了,而是说,它的满足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窥视性好奇心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刺探。在今天,窥视性好奇心则主要是通过集体窥视的方式来得到满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当今城市社会,由于个人隐私成为一种权利,受到保护,因此,个人去偷窥、刺探和打听他人隐私的行为一旦暴露,不但会遭到他人的谴责和鄙视,而且有可能会吃官司。事实上,由于城市社会人口密度的大大提高,个人对一般陌生人的秘密的兴趣,也大大减少了。同时,由于邻里结构的改变,刺探个人隐私相对来说也变得更为困难了。

  既然人们的窥视性好奇心不再针对普通人,那么,它就很可能转向是针对名人。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可能就会变成现实。伴随近代社会而来的大众媒体的出现,恰恰提供了这种条件。以发掘读者兴趣为盈利契机的大众媒体,一定不会错过大众所存在的窥视性好奇心。于是,当代有关名人行踪、秘密、隐私或丑事的媒体娱乐版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满足集体窥视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制度性方式,便一点儿也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作者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消费者研究工作室教授、博导,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