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巫溪排爆引发岩体垮塌续:首次爆破成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04:18 重庆晨报
重庆巫溪排爆引发岩体垮塌续:首次爆破成功(图)
工人正在为石块坝钻炮眼。

    本报讯(记者 冯超 鞠芝勤)巫溪6·21山体崩塌,崩塌的巨大石块阻塞了大宁河主要支流———西溪河,使之形成了一个堰塞湖。23日凌晨,该湖湖水已翻坝(崩塌石块形成的坝体)溢出,形成了“瀑布”。

  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大雨留出更多的蓄水空间,昨晚9时许,相关部门对该石块坝实施了第一次爆破。

  排险方案出台

  昨天下午,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光国,赶到现场任抢捡总指挥。同时到达的还有从北京和武汉赶来的长江委、防总等部门的数十位专家。目前
,经过现场勘察,初步排险工作已展开,排险方案也已出台。排险将以疏通为主,以减少库容量,降低水位,减少高位蓄水对临时石块坝造成的压力、压强,从而防止溃坝。

  第一爆已实施

  记者同时了解到,据我市气象部门预报和大宁河上游地区两个气象观察点、水文点传来的消息,24日傍晚,巫溪地区将有暴雨或中到大雨。

  为将堰塞湖水位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昨晚9时许,有关部门对石块坝实施了第一次爆破,目的是扩大泄洪口,进一步降低其水位。

  晚8点许,爆破正式进行。陈光国任现场总指挥。经解放军某部、武警总队、消防总队官兵和重庆水利投资公司全体施工人员的努力,25分后,爆破成功实施。

  爆破后的现场勘测表示,泄洪口已以从过去的5米扩宽为15米,泄洪量有所增大。目前,总体情况稳定,施工人员正对爆破现场实施清理,并对数据进行收集。

  专家分析最坏结果

  现场专家分析认为,幸亏堰塞湖的石块坝主要不是由土加石构成,而是由巨石形成,因此溃坝的可能性不大。专家表示,即使发生溃坝,现有的150万立方的蓄水(昨晚8时观测结果)所形成的洪峰,也只有1至4米高,因此,溃坝后,洪水奔至巫溪县城时,已没有多大威力。

  目前,崩塌原因已初步确定为附近山体不稳定牵引造成。

  3万人将有组织转移

  据最新情况,目前堰塞湖已造成260人成灾,均是住在坝内低洼处的居民。而受灾群众则达到3万人,他们都居住在有关部门认定的危险地带内。

  目前,巫溪县已将大宁河沿线80公里地带划分成为了两个疏散区域。其中,1级警戒区的疏散对象主要是河道内的居民,共有6842人,包括2312名附近8所小学的学生。这些居民被要求立即疏散,部分学生的升学考试也因此被迫推迟;另一个区域称为“危险区”,该区域内的3万居民,被要求有组织的进行疏散。

  截至昨晚9时许,记者获悉,危险区下游地区的人员均已紧急疏散。各级值班人员正监守岗位,密切注意堰塞湖水位变化。

  应对

  大宁河封航

  昨天上午,巫溪县码头拉起了黄色的警戒线。当地居委会一位姓吴的大妈在此维持秩序。吴大妈告诉记者,早上接到命令说,大宁河封航,所有船都禁止通行,“警察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同时叫居委会出人值守”。

  吴大妈同时证实,当天早上7点钟,最后一艘到巫山的船出发后,就再也没有船通行了。

  “现在还有十几个人等在这里,看会不会解封。”吴大妈说,命令中说,由于上游水堵得厉害,船只航行不安全,所以都消取了,一直要到险情排除后才能恢复通航。

  菜市场暂迁

  昨天,记者了解到,大宁河沿线的摊点、集市也均被下令搬迁。其中,动作最大的要算巫溪县农贸市场。该农贸市场就在大宁河边,处于非常危险的地带。昨天一大早,天还没亮,该农贸市场的120名经营户就开始搬迁。据悉,他们将被统一搬到了巫溪县广场进行临时经营。

  昨天早上,记者在该农贸市场外看到,很多当地居民走到农贸市场原址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还拉起了警戒线,都搞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现场守卫只得一一给予解释,并请他们去广场买菜。本报记者冯超鞠芝勤

  灾险现场建气象站

  本报讯(记者陈军)险情出现后,现场气象观测不可缺少。记者昨天从市气象局获悉,由该局一名副局长带队的气象小组昨天中午已启程赶赴灾险一线建立气象自动站。

  据介绍,此次赶赴现场的专家来自气象局业务处和装备中心,两台专用车携带了大批建站设备前往。

  昨天晚上赶到现场后,专家们迅速建好了气象自动站,并对当地气象状况展开观测,同时对降水等数据进行现场处理,为科学抗险提供决策依据。

  与此同时,市气象台预报科的值班员也从昨晚起,对巫溪天气进行综合分析,专题预报结果每两小时向市级有关部门实时传达一次。

  关键词 堰塞湖

  山体崩塌造成天然大坝拦断河道,所形成的库水,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堰塞湖”。由于天然坝体的不稳定性,堰塞湖将给下游地区埋下安全隐患。据介绍,这种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高山地区。2000年,西藏易贡山体滑坡后形成的堰塞湖,改变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就是这类地质灾害的突出代表。本报记者 鞠芝勤 冯超 摄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强力推荐:
滚动新闻实时浏览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