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活化石”鲟鱼人工养殖(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08:54 解放日报
“活化石”鲟鱼人工养殖(图)
图为实验室里人工繁殖的史氏鲟幼鱼。

  本报讯(记者刘颖)鲟鱼类是古老珍稀的物种,它们从上亿年前的白垩纪年代神奇地游到今天。更神奇的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4家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10年研究,获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鲟鱼养殖大国。近3年来,研究成果已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20亿元。

  被称为“活化石”的鲟鱼类全世界现存仅27种,均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课题主持人、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副所长告诉记者,长期以来,鲟鱼的驯化和繁殖存在着几大难题。

  难题一:难获得鲟鱼类早期发育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鲟鱼类的自然产卵场常常是处于水流湍急、能见度低的河段,如中华鲟是在光照为零的环境下产卵。产卵后,处于发育中的鲟鱼幼鱼会对水温、水流、水深、底质颜色和结构等环境有怎样的选择?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无法获得准确的定量数据。

  课题组与美国国家地理考察署洄游鱼类研究中心著名鱼类生态学专家一起,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鱼类行为生态学专业实验室,并自主研发出一系列特殊的实验装置。他们对15种分布于亚洲、欧洲、美洲的鲟鱼进行个体发育行为学研究,研究覆盖的鲟鱼种类数量为世界之最。

  课题组把影响鲟鱼发育的各种环境因素一一分解、模拟,查明了鲟鱼早期发育阶段的行为特征与环境需求之间的关系。这一成果,解决了长期以来鲟鱼人工育苗成活率低的难题,使苗种成活率由原来的30%-40%提高到 70%-85%以上,居世界领先水平。

  难题二:难实现鲟鱼类活体无损伤雌雄鉴别。

  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以生物孔镜技术为核心,实现了鲟鱼类无损伤性别鉴定和性腺发育观测。通过生殖器进入鲟鱼体内的生物孔镜,可在不影响鲟鱼性腺发育进程的前提下,毫无损伤地观测到鲟鱼性腺发育的进程,这是在鲟鱼研究上的重大方法学突破,已申请专利。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对鲟鱼性腺发育的动态监测,并附之以生理生态学的人工调控,促进鲟鱼性腺发育,在世界上首次使史氏鲟雄性成熟年龄缩短了3年;并成功地进行-196℃下史氏鲟精子的超低温长期冷冻保存,克服了雌雄鲟鱼不能同期成熟的难题,为全人工繁育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条件。

  此外,课题组还进行鲟鱼营养生理学和摄食行为学的研究,筛选出低成本的最佳人工饲料,使幼鱼饲料的成本从 8000元/吨下降至4000元 /吨,商品鱼饲料从 7000元 /吨下降至2000多元/吨,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和鲟鱼商品鱼的市场价格奠定了基础。

  据悉,目前,课题组又在开拓海洋深水网箱养殖鲟鱼和盐碱地养殖鲟鱼的新领域,相关养殖基地已在浙江、甘肃等地试行。一旦这些新的养殖方式获得成功,将会形成鲟鱼规模化商业养殖区域的战略大转移。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滚动新闻实时浏览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